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荣立一等功,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说:“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浙江台州黄岩的开发区里,有个年纪不小的调解员,穿着一件旧夹克,背个帆布包,走路微微有些跛,他常年奔走在市场、商场、社区之间,处理消费纠纷,大家都叫他“老杨”。 平日里,他说话不多,办事干脆利落,态度却总是很温和,很多人都知道他负责调解消费纠纷,谁遇上事了找他总能安心,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位浴血奋战的战场英雄。 1983年,杨启良参军入伍,被分到了陆军步兵第1师第2团第3连,在部队里,他训练特别刻苦,不到两年就成为班长,1985年3月,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往云南老山前线。 当时边境局势紧张,越军频繁挑衅,我军需要夺回166高地,并对周边重要位置进行布防,3月8日凌晨,杨启良随突击队参与攻占166高地的战斗。 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战士们冒着密集的子弹,一路艰难前进,终于将高地夺下,战斗刚结束,部队便迅速展开防御部署。 考虑到166高地北侧的一处无名高地可能成为敌人反攻的跳板,连队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前去坚守,任务交给了杨启良,他带着五名战士进驻阵地,用现有材料加固掩体。 他们挖了猫耳洞藏身,洞口狭窄,里面黑暗潮湿,天晴时像个蒸笼,下雨时能拧出水,他们没法洗澡换衣,有时连口干净水都难得喝上,身上的皮肤溃烂,晚上疼得睡不着,白天照样守岗放哨。 3月9日清晨,越军开始反扑,他们先对166高地发起两轮攻击,但被我军击退,之后转头向北侧的无名高地进攻。 第一波冲锋来的时候,杨启良和战友们沉着应战,等敌人进入射程后,他们集中火力开火,还投掷手榴弹,敌军一下被打懵,掉头逃窜,很快,第二轮冲锋又开始了。 杨启良几人毫不退缩,再次将敌人打退,第三次进攻时,越军调来炮兵支援,炮弹像雨点般落在高地上,爆炸声不断响起。 三名战士在爆炸中牺牲,两人重伤,杨启良冒着危险,把受伤的战友拖到后方掩体,独自坚守阵地。 敌人看准机会再次冲击,他用冲锋枪连续射击,火力压制敌人,同时改变位置迷惑对方,制造己方兵力尚足的假象,他腿部中弹,简单包扎后继续作战。 连续几个小时,他先后击退四轮进攻,打光子弹后换用手榴弹,一颗接一颗投掷,直到最后一颗都握在手中准备拼死一搏,他在步话机中请求支援,甚至不惜要求火炮覆盖自己所在的阵地。 等援军赶到时,他浑身是血,依旧保持战斗姿势,他凭一人之力,坚守阵地四个小时,击毙敌军十八人,最终荣立一等功,他所在的连队也被命名为“坚守英雄连”。 战后,他回到后方治疗,伤口恢复后选择转业,那年他三十多岁,本可以留在部队继续发展,却主动申请到地方工作。 他调入台州市工商系统,后来又到台州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工作,很多人不理解,放着荣誉和机会不选,为何要做这种繁琐的基层工作,他只说,这个岗位也要人守。 到开发区后,杨启良承担起消费纠纷调解的任务,那时新商场、健身房、培训机构一窝蜂地开,消费投诉也日渐增多,他一个人一年要处理四百多件投诉,是其他县市同事的五倍。 有时候一整天接电话、做记录、跑现场,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他做事细致,从不怕麻烦,遇到棘手的案子,更是亲自查资料、找相关人了解情况。 2014年,一家健身房突然关门跑路,上百名会员投诉无门,他一户户联系,反复查找线索,最后通过法院查封资产,帮助多数人追回一半费用。 一次,一名职业索赔人到超市闹事,说买的面粉有虫,要求赔偿几万元,杨启良到场后先观察面粉袋,又仔细询问对方的描述,发现漏洞百出,他据理力争,指出对方说辞中的矛盾。 对方恼羞成怒,扬言要动手,杨启良直视对方,神色不变,他的左腿至今仍有旧伤,是当年战场留下的记号。 他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却气场全开,对方眼神一飘,转身就走,围观的人直到那一刻才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年人,身上藏着不一般的经历。 他从不在人前炫耀,也不愿提“英雄”这个词,他只是每天按部就班,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有时,社区的小朋友围着他打听当年的故事,他也只是轻描淡写,说那时候大家都一样,有人比他更英勇。 他一直保留着那枚一等功勋章,但从不展示,只有在老兵聚会时才会带上,每逢下雨天,伤口疼得厉害,妻子看着心疼,他总是咬牙忍着,第二天照旧上班,像从前守阵地一样守着岗位。 杨启良说,他一生守过两个阵地,一个在山头,一个在街头,不管换了什么身份,他始终相信,只要有人在,阵地就不会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浙江日报——昔日战斗英雄变成调解“老娘舅”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