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开国大将王树声到部队看望女儿,却被门卫当场拦下:请您排队等候,领表登记,王树声看了看排得长长的队伍,填好登记表后,走到末尾默默等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春节,北京一处军营门口,寒风刺骨,地面结了薄霜,一个穿着旧军大衣、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长长的队伍末尾,脸颊冻得通红,眉毛和睫毛上结着霜。 他手里拿着一张刚填好的登记表,脚下站得笔直,安静地等着叫号,排在他前后的人没人知道,这位老人是共和国的开国大将王树声。 王树声曾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带兵打过数不清的硬仗,在黄安战役中,他指挥部队用爆破方法攻克敌军重兵把守的城池,川陕苏区反围剿时,他指挥部队顽强作战,歼敌数万,屡建奇功。 西路军失败后,他带着残部突围,独自穿越大雪封山的祁连山区,靠啃树皮、喝雪水,坚持了三个多月才回到延安,回到延安后,他主动承担全部责任,没有推脱一句。 建国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后来担任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有资格享受优厚待遇,也有权利调动很多资源,但他一直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搞特殊,不沾半点公家的光。 他住的是普通平房,乘坐公务用车也按月缴纳费用,从不占公家便宜,他夫人杨炬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每天乘坐公交上下班,单程得两个多小时,从不动用丈夫的车辆。 家中立下“四不许”的规矩,子女不许炫耀父母身份,不许坐专车,不许请保姆替自己做事,不许穿着打扮特殊,他经常教育子女,普通人怎么活,他们就该怎么活。 他的这个春节,本来可以在家里让女儿请假回来团聚,他却选择亲自去看望正在军营服役的女儿,他没有通知部队,也没有亮出身份,只是像普通群众一样穿着旧军大衣,坐公交车到了军营门口。 到了门口,警卫兵按照规定要求他填写登记表排队等候,他低头看了眼表格,默默拿起笔,仔细填好后走到队伍最后一位等候。 排队的人很多,他在寒风中站了将近两个小时,一直没有开口要求照顾,也没有向任何人说明身份。 部队里的人并不知道门口有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探亲老人,直到他登记进营区见到女儿时,女儿看见他被风吹红的脸和白色霜花覆盖的眉毛,眼眶顿时湿润。 他只是拍拍女儿的肩膀,说了几句家常,然后让她继续投入训练任务,自己又悄悄离开了。 这件事后来传开,不少战士都觉得不可思议,王树声明明可以打个招呼就进门,完全没必要在寒风中受冻,但王树声从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他始终认为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为自己有功就享受例外。 他一生写下许多文章,常常总结错误和教训,他总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对不起党和群众,他哥哥一家一直生活在农村,从未因为他的身份获得任何优待,他儿子在结婚前夕不幸遭遇车祸,成了终身残疾。 肇事司机是位普通公交车司机,听说撞的是大将的儿子吓得六神无主,王树声安慰司机的单位领导,说这只是个意外,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惩罚一个普通人了。 他告诉家人,这个司机也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家庭的希望,不能再让另一个家庭遭受灾难。 从他年轻时烧掉自家地契,带领农民分地,到老年时寒风中排队看望女儿,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他不靠功勋压人,也不因地位求便利。 他知道,真正的人民干部,不是靠职务说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他一生的行事风格,朴素却坚定,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最本真的精神。 王树声在1974年因病逝世,享年69岁,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当年西路军的失败,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他留下的不是财产,也不是头衔,而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诚恳的品格,他用一生证明,规矩面前不搞特殊、身份再高也要守纪律,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他在军营门口排队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但那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瞬间,而是一种信念的体现,一种人格的沉淀,一种作风的传承,王树声走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在这个时代里,熠熠生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世界王氏网——1971年开国大将王树声探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