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抄作业发展起来的!”国防大学马骏教授直言,中国弯道超车经不起打压,只因是抄作业起步,言下之意似乎没学到真本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抄作业”这个词,放在教育场景里总是贬义,但当马骏教授说“中国是靠抄作业发展起来的”,这句话却不完全是一种否定,而像是一种现实的提醒。 他指出中国“弯道超车经不起打压”,言下之意是我们过去的成长路径中,模仿成分浓、原创偏少,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技术被卡脖子,就可能暴露短板,这种说法虽然刺耳,却不失为一种警钟。 回顾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大多数工业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学别人”的过程,十九世纪的美国曾派人去英国“偷师”,照着纺织机的设计图纸造设备。 德国崛起时,直接模仿英法的工业体系,回国复制整个生产流程,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从法律、军队、教育、工业等多个方面全面学习西方,派出大量留学生、技师赴欧培训。 韩国在六七十年代推进工业化建设时,没有独立的技术体系,钢铁、汽车、电力等基础产业全部依赖美日合作,通过引进、合资、培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这些国家在初期无一不是通过模仿他人打下基础,再在模仿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技术路径和产业风格。 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起点较晚,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匮乏,八十年代,中国城市的商场里几乎被日本品牌垄断。 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这些家电产品,中国企业还在摸索如何把电路板装进塑料外壳,许多厂家的做法就是买来进口设备拆机研究,把每个零部件的功能弄清楚,再自己试着做出来。 这种方式看起来简单粗暴,却是当时技术积累几乎为零时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摸索中,一些企业慢慢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像海尔在初期就是靠着学习松下的制造标准起步,但很快就针对国内用户的生活习惯做了调整,比如添加更适合大家庭的功能、提升遥控器使用体验等。 电视机的调台方式从旋钮变成按键,空调压缩机开始考虑南北方气候差异,这些改进使得中国品牌逐渐建立起竞争力,十年之后,中国的家电不仅能满足本国市场,还开始出口海外。 高铁的发展更具代表性,早期,中国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和日本川崎重工的技术,但全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西南地区多山、东北地区有冻土层,东部人口密集城市交错。 这些国外的高铁设计在中国并不能完全适用,中国工程师在一次次实验中逐步调整车体结构、轨道设计、隧道施工方法。 调度系统、能源控制方式也做了本地化的优化,最终发展出了完全自主设计的复兴号列车,速度更快,运行更稳定,适应了全国多种地形,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树立了技术新标准。 即便是高精尖的半导体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本土企业的身影,过去,中芯国际连14纳米制程都难以突破,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技术被人轻视,美国断供芯片后,这些企业被逼入绝境。 没有光刻机、没有EDA设计软件、没有顶级人才流入,一切都得自己来,从材料、制程、封装、软件,整个产业链都在补短板。 这几年,中芯国际在艰难中实现了14纳米的量产,长江存储的产品逐步搭载到国产手机中,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虽然还远称不上全球领先,但进步的速度和韧性,足以证明“抄作业”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走出去。 过去十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快速增长,很多原本依赖进口的设备开始自主研发,光伏、电动车、储能、新材料等领域不断传来突破。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性能跻身世界前列,量子通信、空间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进展说明中国的发展早已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即便起点是抄作业,也已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 马骏教授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提醒我们,一味依赖外来技术确实存在风险,模仿的路径并不能永远依赖下去,越往高端走,越需要原创和系统积累。 但中国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在模仿中建立了产业体系,在压力中激发出自主能力,这样的发展过程并不丢人,就像学写字的孩子,先照着描红练习是自然阶段,关键是能不能练出自己的字帖。 “抄作业”也许是起点,但中国真正能站住脚靠的,是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挑战的底气。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也不完美,但每一步都算数,面对未来,唯有在模仿中超越,在追赶中领跑,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马骏教授演讲视频 观察者网——【观察专访】马骏:美国改革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日报网——美媒:中国正从技术模仿者转变为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