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阻击美军的命令,放任美军坦克通过,没料想正是这一行动,创造了我军至今无人能打破的奇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进入关键阶段,美军第九军被志愿军重重围住,正准备向南突围。 志愿军三十八军奉命堵截,必须把美军的退路完全掐断,113师337团1营1连2排被指定为先锋,由年仅24岁的排长郭忠田带队,连夜赶往葛岘岭设防。 葛岘岭地处龙源里东侧,是通往三所里和南边公路的要口,地形复杂,山路陡峭,郭忠田带领二排从三所里出发,途中翻山越岭,荆棘满地,风雪刺骨,还要趟过冰冷刺骨的大同江。 那时正值严冬,江水没过膝盖,冻得腿发麻,棉衣又湿又硬,走一步就咯吱响,战士们已经连续急行军多日,体力透支严重,但没有人掉队,硬是在12个小时内赶到葛岘岭。 抵达后,郭忠田顾不得休息,马上勘察地形,他没有把主阵地设在主峰,而是选择了主峰北侧一个小山包。 这里距离公路约五十米,正好在一个转弯处,能清楚看到公路来车,同时山势陡峭,坦克上不来,附近还有石头洞可以藏身。 他让战士们迅速挖工事,同时在主峰上插红旗、设假人,做出主力集结的样子,吸引敌人误判火力目标。 战士们很快就完成了主阵地的准备,29日早上八点左右,美军第一波车队驶入视野,一辆吉普车打头,后面是三辆大卡车。 当车辆减速通过弯道时,隐蔽在山包上的志愿军开火,击毁了头车,随即子弹倾泻而下,几分钟内将车上美军全部歼灭,缴获了大量弹药和给养。 正当战士们转移物资时,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侦察兵报告,敌人坦克部队正朝这边驶来,足有五十多辆。 面对这股钢铁洪流,阵地上的轻武器几乎派不上用场,郭忠田观察后做出了一个罕见决定:让坦克通过,他没有下令阻击,也没有通知上级,而是命令全排继续隐蔽。 五十多辆坦克接连从阵地前经过,扬起尘土飞石,战士们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等坦克过去,后方跟上来的是步兵、弹药车和指挥车,队伍拉长、间距变大,敌人放松了警惕。 就在敌人进入预设伏击圈时,志愿军再次开火,集中火力打瘫头车,打爆弹药车,浓烟冲天,整个车队瞬间混乱,逃下车的美军步兵被步枪和冲锋枪压制,想反击却根本找不到目标。 美军迅速出动飞机增援,一架接一架在空中盘旋,随后开始轰炸,他们看到主峰上的红旗和人影,误以为是主阵地,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那里,炸弹和机枪将主峰炸得面目全非,实际阵地却安然无恙,没有一颗炸弹落下。 敌人几次试图从正面突击阵地,但由于地形不利,被志愿军集中火力打退,他们又绕道试图突破侧翼,郭忠田命令各班协同防御,在敌人接近三十米时突然开火,击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 其中有一次,三连一排被美军包围,郭忠田迅速带着一个班从侧后突袭,用机枪压制敌人,成功解围。 整个阻击持续了将近一天时间,美军在坦克失去配合、空袭误判目标、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攻势被彻底遏制。 志愿军主力随后赶到,将残敌一举歼灭,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阵地前清理出215具敌人尸体,缴获大批物资和58辆车,全排竟无一人阵亡,仅一人轻伤。 郭忠田主动向上级报告自己未按命令阻击坦克,请求处分,但战果显赫,上级并未追责,反而表彰他的冷静果断和战术智慧,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所在二排也被命名为“郭忠田英雄排”。 这场伏击战被称为抗美援朝战史中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一个排,几十人,面对数倍敌人和几十辆坦克,在武器劣势极大的情况下,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果,堪称奇迹。 郭忠田在关键时刻“放走坦克”的决定,不是逃避,而是战略判断,是面对强敌时的冷静与智慧,这场战斗至今仍被后人反复学习,不只是因为胜利,更因为那背后体现出的军人胆识与对全局的深刻把握。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长安街知事——陆战之王 中国军网——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郭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