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钟抵达日本东京,半个小时即可横扫整个星球,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一旦发出则无法拒收!谁都知东风导弹足以让世界闻风丧胆,但却很少人知道东风导弹背后的这个男人,两弹元勋功臣、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7年,屠守锷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的老街上,小时候的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十五岁那年,他跟着家人去上海投亲。 刚好遇上“一·二八”事变,日军飞机从天而降,炸弹像雨点一样砸下来,整座城市浓烟滚滚,他站在码头边,看着城市一瞬间被火海吞噬,无数人哭喊逃命的场面,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那一年他正值青年,亲眼看到国家的积弱被战争撕裂,家园的无助催促他做出决定,他努力学习,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当时全国能搞航空的学生不多,设备也极其落后。 毕业后,他获得了国家的公费留学资格,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别人去看电影、旅游,他却在实验台前一遍遍计算数据,两年时间,他完成了硕士学位。 拿到学位之后,美国布法罗的一家飞机制造厂聘请他担任工程师,工资足够在当地买套小别墅,过上舒适生活,但他始终心系祖国。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他毫不犹豫地辞职回国,他回到清华教书,继续为祖国航空事业培养人才,教室里连像样的教具都没有,他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飞机剖面图,一笔一笔地教学生。 1957年,国家开始推动导弹事业的发展,他接到通知,被调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导弹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 当时,中国连导弹的模型都没见过几次,研究院是从旧兵营改造的,冬天风吹进窗户,纸窗呼呼直响。 他初到办公室,桌上只有几本从苏联翻译来的资料,密密麻麻的公式像天书一样,他没有退缩,一边学一边干,把每一项技术从头摸索出来。 那个年代,连最基本的计算机都没有,他带着二十多个技术员围着一张大桌子,用算盘演算导弹轨迹,噼噼啪啪算一天,手指头磨破了也不停下。 1962年,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准备试射,他和队伍一起进入戈壁滩,天天围着导弹转,检查每一个焊点,每一个连接口。 但导弹刚起飞没多久就失控坠落,现场死一般沉寂,试验失败之后,他带着大家重新检查所有设计,调整每一个细节。 两年之后,改进后的导弹连续八次试射成功,那一天,大家抱在一起哭了,他一抹脸,满脸沙土,1965年,国家决定发展远程洲际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任务非常艰难,发动机推力不足,燃料腐蚀性强,密封不好经常泄漏,弹载计算机太大根本装不进去。 他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一根管线一根管线地查,把导弹每一处结构都重新设计,甚至对多出的每一厘米都要修改,整整干了五年才完成。 1980年,中国决定进行远程洲际导弹实弹发射试验,他带队进入戈壁滩,一待就是两个月,那年他已经年过六十,戈壁白天热得可以煎蛋,晚上冷得要盖棉被,他每天凌晨起床,去检查导弹系统。 从导弹外壳、燃料箱、到发射架的每一颗螺丝钉,他都要亲自确认,发射前三天,他整整瘦了十几斤,脸颊深陷,胡子拉碴。 发射前两小时,他坚持再爬一次几十米高的发射架,一步步爬上去,用手贴着导弹外壳,听声音,摸接口,确认一切正常才下来。 导弹发射后直冲云霄,屏幕上显示的轨迹准确无误,直到报靶员确认命中目标,他才松了口气,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眼泪顺着皱纹流下来,那一刻,几十年的拼搏与坚持,终于有了回响。 后来,东风5成功定型,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能力的国家,在屠守锷等科学家的基础上,新一代科研人员继续升级导弹,最终诞生了东风5B。 2019年,这款导弹首次出现在建国70周年的阅兵式上,成为震撼世界的重器,2012年,屠守锷去世,那时他住的房子极其简朴,没有任何奢华陈设,看不出这里曾住着一位国家功勋。 他的一生,没有喧哗和光环,只有一颗沉静如铁的心,国家需要他搞飞机,他就研究飞机;国家要他转导弹,他就全身心投入,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真正让导弹无法拦截的,从来不只是技术,而是一群人用一生做出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学党史 忆侨史】(88)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