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要烧少林寺?1928年,冯玉祥带兵火烧少林,屠杀武僧,大火烧了40天,大量古建筑和文献付之一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8年3月,嵩山脚下的少林寺燃起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烧了整整四十天,把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佛门圣地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寺中的法堂、大雄宝殿、藏经阁,全都毁于火海。 几千卷佛经和拳谱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岳飞、赵匡胤留下的墨宝再也无处可寻,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场被人亲手点燃的浩劫,点火的人,是彼时手握兵权、信奉基督的军阀冯玉祥。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河南这片土地上,官匪难分,百姓苦不堪言,少林寺虽然地处嵩山腹地,本是清净之地,但因为拥有大量田产和香火收入,加上有一支武僧队伍,在战乱中反倒成了各方觊觎的目标,最早是为了自保。 1920年,河南大旱,饿殍遍野,土匪趁乱作乱,登封一带屡遭劫掠,当时寺里的恒林和尚组织僧人训练拳脚,购置枪械,驱赶山贼,保护寺院和周边百姓,人们开始称这支队伍为“僧兵”。 恒林圆寂后,弟子妙兴接任方丈,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本想继续护寺安民,却面临一个更艰难的抉择,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派人上山,希望少林寺成立“保卫团”,发枪发粮,由妙兴担任团长。 面对乱世,妙兴思来想去,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借军阀势力保住香火,就点头答应了,从那一刻起,少林寺便一步步卷入了战乱的漩涡。 谁也没想到,这一步,竟把少林寺送上了绝路,到了1927年,北伐军攻入河南,军阀势力更替频繁,冯玉祥原是北洋军的一员,此时倒戈支持国民革命军,成为河南的实权人物。 他信仰基督教,主张“破除迷信”,常常带着牧师进驻各地,下令僧尼还俗、寺产充公,他手下做事雷厉风行,开封的大相国寺被改成菜市场,和尚摆摊卖菜;洛阳白马寺的经书被当成废纸烧掉,佛像被砸成碎片用来修路。 少林寺本想躲过风头,却偏偏被卷进了权力斗争,妙兴早年曾与吴佩孚部将樊钟秀交好,后来妙兴死于战乱,樊钟秀失势后躲进嵩山,把司令部设在少林寺里,希望借助山势和寺中僧兵避过追兵。 这无疑把整座寺院摆在了冯玉祥眼前,当石友三率兵赶来时,樊钟秀的残部已退入山林,少林僧兵奉命在十八盘设防,滚石擂木将追兵打退了一阵,这场反抗成为导火索。 3月15日傍晚,石友三的队伍攻入少林寺,老殿木结构,一点就着,他们先放火烧了明代法堂,接着泼上煤油扩大火势,第二天,旅长苏明启带着人扛来更多煤油,说是“奉冯司令之命,烧干净”。 僧人们跪地哀求,被士兵用枪托打倒在地,僧兵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刀棍敌不过枪炮,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泥像在烈火中爆裂流浆,大雄宝殿的檀木佛龛烧出一股香气,飘出十几里远。 最令人痛心的是藏经阁,里面珍藏着几千卷佛经,上百套拳谱,还有历代皇帝赐下的书法石刻,这些文献见证了少林寺千年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但这些东西经不起烈火的摧残,灰烬飘满整座嵩山,连山下百姓的水井里都漂着烧焦的纸片,不少人说,嘴里能尝到灰烬的苦味。 整场大火持续了四十天,两百多名僧人,有的被火活活烧死,有的中枪倒地,只有十几人逃入后山的山洞中,躲过了这场劫难。 他们躲在黑暗中,听着外面寺庙一天天被烧光,却无力救援,火灭之后,寺中只剩山门和几间偏殿还勉强站着。 民间一直流传,说冯玉祥烧少林寺,不只是因为反迷信,也因为想要那两千多亩地和历代积累的财宝,这些东西确实都在事后被军队搬走,成了充军饷的物资。 至于他的下令动机,至今难有确证,有人说那是军事清算,也有人说是借机破庙抢财,但不管怎么说,这场火烧掉的不只是砖瓦木料,而是一段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 二十年后,1948年,冯玉祥在黑海乘船归国时,船起火失事,他没能逃出来,消息传到河南,村里老人低声念叨“报应”,那年头的人不懂什么历史因果,只觉得烧庙的人最后死在火里,实在太巧。 后来拍电影《少林寺》时,真寺已无处可拍,只能搭景取代,今天游客在寺中看到的那些石碑、佛像,有的是从废墟中挖出来拼接的,有的还是复刻的影印品。 但香火依旧,练武的孩子也还在,只不过他们每次路过一块焦黑地砖时,会停下鞠个躬,那里埋着的是他们再也练不到的拳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华网——报私仇?1928年冯玉祥部队为何要下令焚毁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