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2年,浦安修提出和彭老总离婚,彭德怀切开了一个梨子,说道:“你要是相信我,

1962年,浦安修提出和彭老总离婚,彭德怀切开了一个梨子,说道:“你要是相信我,就不要吃梨,但凡你有一点怀疑我,就吃一半吧,”浦安修拿起那半个梨子放到了口中,彭德怀却把自己那块,愤怒的扔在了地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0月的一天,北京吴家花园阴沉无光,院里的老槐树落了叶又长叶,一如往常地过着季节的轮回,可屋里的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彭德怀坐在沙发上,神情疲惫,桌上放着一个削干净的大梨。   他一刀一刀地把梨切成两半,切得很慢,仿佛想从中理出一点思绪,他把那一半切好的梨推到浦安修面前,自己那一半放在手边,却始终没有动。   浦安修低着头,手指微微颤抖,盯着那半个梨看了许久,空气沉默得令人窒息,彭德怀的老战友杨献珍坐在一旁,脸上皱成一团,他曾极力阻止这场离婚,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无法再劝。   浦安修伸出手,几次伸到半空,又缩回来,最后还是拿起一片梨,送进了嘴里,她的眼泪一瞬间决堤,梨汁和泪水交织在一起。   彭德怀猛地将手中的那一半梨砸在地上,梨汁溅到了地砖上,像是压抑太久的情绪终于爆发,门随即被他重重关上,从此两个人的路各自分开。   这一切并非突然发生,浦安修和彭德怀认识于1938年延安,那时浦安修是北师大毕业的女学生,在延安公学教书,是许多人眼中的才女,彭德怀经历了战火和两段失败的婚姻,性格耿直,不苟言笑。   两人在一次活动中相识,相处中渐渐产生了感情,婚礼简单,只有一盆红烧肉作为主菜,却承载了两人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战争时期,彭德怀经常在前线,浦安修也辗转太行山,两人聚少离多,却心意相通。   抗战结束后,他们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彭德怀长期在军中担任要职,后又远赴朝鲜战场,浦安修留在国内,担任高校党委副书记。   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仍在心中牵挂着对方,到了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提出不同意见,随即遭到猛烈批判,从此,他被贬职,被隔离,被审查,一步步从高位跌入谷底。   浦安修的处境也开始艰难起来,在北师大,她不再是受人尊敬的领导干部,而成了“彭德怀的女人”,同事冷眼旁观,私下议论,甚至有人当面讽刺。   她一次次被要求划清界限,表态站队,一开始她咬牙坚持,希望丈夫能渡过难关,家还能保住完整,但长久的压抑、孤立和不安,终于让她动摇。   她几次被叫去谈话,每次回去都沉默不语,夜深时,她坐在床边盯着墙上的照片发呆,照片里彭德怀依旧笑得爽朗,现实却早已物是人非。   她写了一份离婚申请,交给学校党委,她没有勇气亲自告诉彭德怀,而是托侄女彭梅魁转达,彭德怀听完后沉默良久,仿佛早有预感,他没有责怪浦安修,只是淡淡地说她压力太大,这样做也无可奈何。   他知道自己的问题还没了结,不想再牵连别人,当浦安修在彭梅魁陪同下走进吴家花园时,彭德怀特意请来了杨献珍,希望能有人作见证,那一顿饭无人动筷,屋内一片沉重。   离婚之后,浦安修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标签还在,孤立还在,她依然难以在公众场合抬头做人,她把自己的情绪压到最深,几乎不再谈起过去。   直到1978年彭德怀获得平反,浦安修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她去医院探望杨献珍,一进门就伏在床边痛哭,说自己当年错吃了那块梨,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天的情景。   彭德怀晚年住进301医院时已是癌症晚期,病房的窗户被报纸糊住,连一丝光亮都透不进来,医生护士不敢叫他的名字,只称他为“一四五”。   亲属想见他一面,要经过层层审批,有时批准了也只能隔着玻璃站几分钟,他一再要求见毛主席,想当面说清楚一些事情,但始终未能如愿,他对身边的警卫说,他不怕死,可他的话还没讲完,他还不甘心。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去世,终年76岁,他带着未曾洗清的冤屈离开,也没等来和妻子的最后一面。   那块梨子,成了两人之间永远的隔断,浦安修晚年把全部心力都放在整理彭德怀的手稿上,为他出书、还原史实,她不再辩解,只是埋头做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心中的痛。   1991年,浦安修病重弥留,床头放着尚未整理完的《彭德怀传》手稿,她没有再婚,也未曾为自己辩白什么,那个秋天分开的梨子早已腐烂,但它留下的痕迹,像一滴没干的泪,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角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彭德怀的“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