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在我刚当上院长不久后,有个演员就跟我谈话,跟我拍桌子,就拍了一下站起来说,北京人艺养不活我,听到这话,我当时第一句话就说,我说你可以走,你辞职吧,别干了。 北京人艺的排练厅外,那排贴着演员名字的考勤表换了新样式。 以前是纸质的,谁没来打个勾就行,时间久了纸面发皱,好多名字旁的标记都模糊不清。 冯远征来当院长后,换成了电子屏,红底白字,谁迟到了、迟到多久,看得一清二楚。 这变化不是凭空来的。 他刚上任没两个月,就有个演员找上门,当着他的面拍了桌子,说剧院给的待遇太低,“养不活自己”。 冯远征没绕弯子,直接让他辞职。 那演员立马就蔫了,说自己离了人艺啥也不是。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窝火——占着平台的好处,又不想出力,哪有这样的道理? 人艺这块招牌是老辈人一场场戏演出来的,不是谁想挂着捞好处就能随便挂的。 光说不行,得有规矩。 冯远征定了条硬规矩:迟到一分钟,扣500块。 刚开始没人当回事,觉得院长也就是说说。 直到有个演员连着迟到,一个月下来罚了快6000,大家才明白这次是来真的。 其实迟到不光是晚几分钟的事,整个排练场的人都得等着,耽误的是所有人的时间,长此以往,队伍就散了。 不光是考勤,演戏的规矩也严了。 以前分角色、算待遇,多少看名气,演多演少、角色难不难,没那么较真。 现在不一样了,得看你演了多少场,角色的难度有多大。 那些整天跑外面接私活,连基本功都快忘了的,别说好角色,能不能上台都难说。 这一下,没人再敢马虎。 晨功的队伍排得比以前长了,资料室里老艺术家的演出录像,被翻得次数多了,有些带子都开始卡壳。 变化慢慢就显出来了。 有个年轻演员,推掉了能赚不少钱的综艺,专心演好一个小角色,半年后就拿到了主演的机会。 这股劲儿传开了,来看戏的人也多了。 2025年的演出,几乎场场都满,有人为了听《雷雨》里那口地道的台词,连看5场都不腻。 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也乐意来这儿了,说就冲着这儿的氛围。 连其他艺术团体,还有些影视公司,也开始学样,签演员的时候,都要问问有没有舞台经验。 说到底,这些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演员回到该有的样子——拿着剧院的资源,就得好好演戏;想靠人艺的招牌立足,就得拿出真本事。 冯远征做的,不过是把这些理儿落到实处,让“戏比天大”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 现在再去人艺,早上能听见晨功的声音,排练厅里总能看到演员们琢磨台词的身影。 这大概就是改革最实在的效果:该守的规矩守住了,该干的活儿干踏实了。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