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将军大使”耿飚坚持将中国的土地划给巴基斯坦,为什么? 耿飚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户贫农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七岁就随父母逃荒到湘南水口山。13岁,他进铅锌矿当童工,推着沉重的矿车,汗水混着煤灰流满脸。1925年,16岁的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开始干革命。1930年,他带着游击队加入红军,当上红一军团参谋。长征路上,他指挥部队强渡乌江,攻占娄山关,立下大功,毛泽东亲笔写信表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辗转晋察冀、华北,参与平津战役,战功赫赫。1949年,他任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忙着规划战略,烟不离手。 新中国成立后,耿飚从战场转到外交场。1950年,他被派往瑞典当大使,成了新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大使。没啥外交经验,语言也不通,但他靠着战功和真诚,很快站稳脚跟。他公开揭露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细菌战,陪瑞典记者去战场核查,整理一堆文件,忙到深夜。1956年,他调到巴基斯坦当大使,卡拉奇的热浪让他满头大汗,但他一门心思琢磨怎么落实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任务——拉近中巴关系,打破西方封锁。之后,他还当过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1979年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长,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直到2000年去世,享年91岁。 耿飚到巴基斯坦时,正赶上中巴关系的关键时刻。1951年,巴基斯坦就承认了新中国,但还没完全摆脱英国影响,建交归建交,交情却没那么深。巴基斯坦跟中国边境挨着,600多公里边界线没正式划定,坎巨提就是个老大难问题。这块2000多平方公里的飞地,历史上跟中国有渊源,元朝时归属中国,清朝时纳贡给乾隆。但清末英国把坎巨提并进印度,清政府没辙。1948年,坎巨提想回归中国,签了临时协议,可克什米尔争端一闹,协议没下文,坎巨提就归了巴基斯坦。 耿飚研究巴基斯坦历史时,发现了坎巨提的复杂背景。他查地图,翻档案,注意到喀喇昆仑走廊比坎巨提值钱多了。这片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连接新疆和克什米尔,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战略位置顶重要。英国殖民时把它划给巴基斯坦,耿飚觉得,要是能拿回来,中国的西南边疆就稳了。1957年,巴基斯坦闹大洪水,粮食不够吃,耿飚赶紧建议中国卖6万吨大米,再捐4000吨。中国自己也不富裕,这么干够仗义。巴方想在粮袋上写“中国援助”,耿飚说不用,只写“中国”俩字。粮食运到卡拉奇,巴基斯坦报纸炸了锅,夸中国够朋友,关系一下拉近不少。 到了1962年,耿飚提出用坎巨提换喀喇昆仑走廊。坎巨提虽是中国的,但离本土远,管起来费劲,居民又跟巴基斯坦文化相近,守着没多大用。他在使馆开会,摊开地图,掰扯清楚利害。1963年,他回北京向周恩来汇报,拿出地图一通分析,说坎巨提换走廊,既能让巴基斯坦放心,又能保住中国更重要的地盘。中央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觉得割地不妥,但最后还是拍板同意。1963年3月2日,中巴签了边界协定,中国让出坎巨提,拿回喀喇昆仑走廊。这步棋不光解了边界问题,还让中巴关系更铁。 边界协定签完,中巴关系突飞猛进。1966年,两国开始修喀喇昆仑公路,1244公里长,工人顶着风雪干活,硬是把路修通。1978年公路通车,卡车载着货跑来跑去,新疆和巴基斯坦连得更紧。这条“天路”后来成了“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2015年,中国建好瓜达尔港,拿下43年经营权,省了绕马六甲海峡的18000海里航程,实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战略构想。耿飚1964年离开巴基斯坦,后又干了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1969年,他在阿尔巴尼亚整理援助清单,直言问题,毛泽东夸他敢说真话。1978年,他访巴,种下友谊树,汗水湿透衬衫。1979年当国防部长,忙着边防部署,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0年6月23日,他在京去世,夫人赵兰香2022年去世。耿飚一辈子为国操劳,他的喀喇昆仑地图,成了中巴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