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 此次会谈的结果令人失望,只达成模糊的"延期"协议,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代表李成钢公开说明了情况,而一向高调的美方代表团却异常沉默。这种反常的沉默值得玩味。 现在看来,这次谈判可能本就是美方的缓兵之计,他们并非真心想改善关系,而是借谈判为名,争取时间维持其霸权地位。 美国在经济领域持续施压,对中国商品征收最高145%的关税,并限制投资、打压重点产业。同时利用美元霸权收割全球,2022年美联储加息导致390多亿美元从新兴市场撤离,引发多国资产贬值。 科技封锁从未间断,即便谈判期间仍持续收紧半导体设计软件出口、取消关键技术转让、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更在达成初步协议后立即反悔,切断C919大飞机技术支持。 为了给这些手段增加威慑力,在地缘政治层面,美国防长公开宣称中国是"亚太威胁",鼓动盟友增加军费,同时加大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力度,试图通过施压获取谈判筹码。 然而美国的施压策略并未奏效,反而引发多国反弹。印度宣布将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欧盟对美国实施260亿欧元反制措施。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俄罗斯推行卢布结算,印度建立卢比机制,以色列央行增持人民币储备。美国国内通胀高企,零售巨头沃尔玛等企业公开抱怨政策影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则保持战略定力:在谈判中坚守核心利益,国内推进科创板改革等举措夯实基础。 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拉美国家建立更紧密关系,推动组建覆盖20亿人口的区域经济联盟吗,周边关系持续改善,与日韩等国的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 美国的拖延战术和高压手段不仅未能阻挡多极化趋势,反而加速了反霸联盟的形成。这让人想起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典故——当霸主过度使用强权时,反而会促使其他国家联合制衡。 历史规律早已表明,靠封锁打压维持的旧秩序终将瓦解。正如汉唐盛世所证明的:真正的安全源于开放包容,而非固步自封。当前世界格局的演变,正在印证这一历史智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