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柬泰停火后,又一中国邻国突生巨变;领导人就此下台,出口中国的稀土要转卖美国?

柬泰停火后,又一中国邻国突生巨变;领导人就此下台,出口中国的稀土要转卖美国? 最近,中国的一个邻国突然上演了一出大戏。持续了四年半的紧急状态戛然而止,国家领导层也经历了一场大洗牌。 这番变局来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当地时间7月31日,缅甸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宣称,自8月1日起解除全国紧急状态,同时组建一个崭新的联邦政府。 有意思的是,此前一直大权在握的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不再兼任总理,而是转任一个新成立的“国家安全与和平委员会”主席,同时保留国防军总司令的职位。总理的担子,则交给了他过去的顾问吴纽梭。 这究竟是敏昂莱打算“换个马甲”继续掌权,还是他真打算退居二线,推动军政府与各方和解?眼下谁也说不准。 不过,全球的目光已经越过这些人事变动,迅速聚焦到了这个国家地下的战略资源——稀土。这背后,隐藏着一场怎样的权力博弈与资源争夺?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缅甸早已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它的稀土产量已悄然飙升至全球第三。 对中国来说,缅甸更是重稀土的生命线,贡献了中国超过六成的重稀土进口量,像镝、铽这类用于尖端制造的关键元素,其供应占比甚至高达六到八成。 但吊诡的是,长期以来,缅甸的稀土开采和贸易都带着浓厚的“灰色”色彩。 在克钦邦等主要矿区,地方武装控制着矿山,中国企业则负责前端的初级加工,形成了一条“缅甸出矿,中国精炼”的产业链。 这种无序的开采,不仅严重破坏了克钦邦的生态,也让缅甸中央政府几乎收不到什么税,眼睁睁看着国家资源外流。 正是看不下去这种乱象,新政府上台后的第一份矿业政策声明就直指要害:计划在2025年底前,收回克钦邦的稀土开采许可,并建立一个中央交易平台。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统一监管稀土出口,终结地方武装主导的灰色贸易,把对国家核心资源的控制权牢牢抓回自己手里。 缅甸稀土这块肥肉,自然也引来了大国的觊觎。美国人对此垂涎已久,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曾盘算过两套方案。 一套是“胡萝卜”,以解除高达40%的关税为诱饵,劝说缅甸军政府与控制矿区的克钦独立军和解,好让自己能插手稀土开发。 另一套则是更直接的“大棒”,扶持地方武装,承诺帮他们“摆脱中国影响”,以换取矿产的专供权。据说,美方已经多次与掌握着主要稀土矿的克钦军有过间接接触。 可是,美国想来分一杯羹,面临的现实挑战不是一般的大。首先,克钦邦地处高原,地形险峻,稀土外运极度依赖紧邻的中缅陆路通道。 其次,中国在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早已抢得先机,不仅建好了覆盖矿区的电网、公路和选矿设施,还为当地提供了约七成的就业岗位。 更关键的是技术和成本,缅甸开采出的稀土矿,九成以上都需要运到中国进行复杂的深加工。美国本土不是不能炼,但成本要高出四成,而且还缺乏最核心的稀土分离技术。 即使美国国防部最近砸了4亿美元入股本土企业MPMaterials,其规划中的新工厂初期产能,也仅仅是中国一天的产量而已。 中国正加速在缅北布局“产地加工”,直接把冶炼分离环节前移到克钦邦。今年六月,中国与缅甸政府合作的首个稀土分离厂已经投产。 这种“技术加资本”的双重输出,使得无论缅甸政局如何变化,其稀土产业链上中国的烙印都难以抹去。 此外,中国还通过“发展促安全”的思路,借助澜湄合作机制推动跨境基建,将中缅经济走廊与稀土产业升级捆绑,这不仅能缓解当地的贫困,也为政治和解创造了条件。 所以说,缅甸这出内政大戏,并非单纯的权力洗牌,更是稀土资源与地缘政治压力交织下的产物。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局势“趋于可控”,需要恢复常态来搞活经济。 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觉,这更似敏昂莱于内外部重压之下,企图推动国家权力从军事管制朝着“文官主导、军方监督”的双轨制过渡之举。 敏昂莱选择改组政府,既有直面经济挑战的考量,也有意向外界展现和解的姿态。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就在解除紧急状态的当天,中缅双方就宣布重启了皎漂港深水码头的建设谈判。 这个项目,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而言,是一个关键支点。相较之下,美国近期虽然解除了对缅军政府三名亲信的制裁,示好意味明显,却未能在稀土合作上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