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大伙儿都知道,九三阅兵是纪念抗战胜利的大日子,排场大、装备新是惯例。但今年,就在大家猜测会有啥尖端武器亮相时,官方突然宣布了这个安排。 这可不是小事儿,想想看,天安门城楼观礼台,那是什么位置?能上去的分量都重。这次,特意把一批当年在国民党军队里打过鬼子的老兵请上去,这份心意,这份认可,明明白白。 这事儿搁以前,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官方的话说得清清楚楚:“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 这话听着简单,份量千斤重。它承认了那段烽火岁月里,不管穿什么颜色的军装,只要是为打日本鬼子流过血、拼过命的,都是民族的英雄。英雄就是英雄,不该分彼此。 还有一个细节特别暖心,往年阅兵常能看到百岁老兵们穿着旧军装,挺直腰板站在广场上接受检阅,场面确实感人。 但今年变了,官方决定不让这些年事已高、身体已经不太硬朗的老兵们再辛苦列队了。而是请他们舒舒服服坐在观礼台上,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好好看看今天的中国军队,看看他们当年用命换来的和平盛世。 为啥这么安排?道理不难懂。那些老兵,最小的也得九十好几了,好多都过了百岁。让他们在太阳底下站那么久,身体哪吃得消?这是真真正正替他们着想,把他们的健康和尊严放在了第一位。 让他们坐在高处,看着下面雄壮的队伍,听着震天的口号,感受着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敬意,这份尊荣,比站着受阅更实在,更贴心。这个小小的改变,藏着大大的尊重,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 想想八十多年前,日本人的铁蹄踏进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那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那时候,甭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甭管之间有多大矛盾,枪口都一致对外了。 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在淞沪、在台儿庄、在长沙,跟鬼子硬碰硬,死了多少人?多少年轻小伙子血洒疆场?他们的牺牲,同样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活下来的老兵,就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活化石。 如今,在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大陆方面高规格邀请这些国民党老兵登上天安门观礼,意义太不一般了。 这不仅仅是请他们来看场阅兵,这是国家层面在说:你们的功绩,历史记得,国家记得,人民记得。 这是一种跨越了漫长岁月和复杂历史的政治包容,是对所有为民族独立流过血的老兵们,最郑重的致敬。 消息传到海峡对岸,那边的反应也挺有意思。台湾那边对大陆的阅兵向来关注,但这次,明显有点“没想到”。他们可能也没料到,大陆会以这种方式,如此公开、如此高调地肯定国民党老兵的历史贡献。 这种“意外”,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它打破了过去的一些隔阂和沉默,传递出一种寻求历史和解、民族认同的清晰信号。 网上很多网友说得特别好:“英雄不分党派。”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英雄,就看他是不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拼过命、流过血。 那些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老兵,无论他们当时属于哪个阵营,都是我们共同的英雄。记住他们,尊重他们,是我们后辈最起码的本分。 这次阅兵安排,表面看是调整了老兵观礼的方式,背后蕴含的东西可深了。它体现了对历史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国人用命换来的,这份荣光属于每一个为之奋斗过的中国人。它也展现了国家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成熟与自信,敢于直面复杂的历史,敢于承认所有为民族付出的人。 这份包容和大气,比展示任何武器都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底气和格局。 九三那天,当礼炮轰鸣,当受阅方阵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那些坐在观礼台上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们,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是欣慰,是感慨,还是对逝去战友的追忆? 他们脸上的皱纹里,刻着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让他们亲眼见证今日中国的强大与和平,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 这份跨越时空的致敬,温暖而有力,它告诉我们:有些记忆,必须共同守护;有些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重磅!阅兵安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