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4%暴涨至30%。 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推出的“港口停靠费”,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一会儿是浮动费率,一会儿又变成每吨50美元的“坑位费”,更离谱的是分阶段涨价——2025年每净吨位50美元,到2028年要涨到140美元。 最初计划每艘船收150万美元,被国际社会骂得改了主意,可核心目的没变,就是想用经济手段逼得全球市场疏远中国船舶。 一艘20万载重吨的集装箱船,每次停靠美国港口就得额外掏1000万美元; 18万吨级的散货船更惨,单次费用150万美元,差不多是半年的运营利润。 这样的成本压力下,国际船东们不得不重新盘算。 希腊船东原本在中国订了16艘集装箱船,转头就去韩国补了订单; 连日本船东也跟着凑热闹,权衡成本后把订单转向了韩国。 结果立竿见影,中国船厂新接订单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75%掉到56%,韩国倒是从14%冲到了30%。 但这里得说句公道话,法新社报的数据向来对中国没好话,夸大其词是常事,跟专业统计的偏差大了去了。 可不管数据怎么掺水,中国造船业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上游产业链跟着遭殃,南通一家电缆厂开工率从90%跌到50%,钢板供应商仓库里堆成山,需求同比下滑12%。 而美国自己的造船业早就不行了,设备老化、工人短缺,根本接不住转移的订单,最后便宜全让韩国占了。 面对这局面,中国造船业没坐以待毙。 市场上转方向,军用船舶领域接了不少大型破冰船订单,还把目光投向中东和东南亚,跟沙特签了30艘超大型油轮的单子,“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合作也搞得热火朝天。 技术上更没含糊,智能船舶研发使劲往前冲,AI大模型、模块化建造都用上了,中船集团一下子拿出六项AI创新成果。 扬州那边干脆砍掉落后产能,集中精力搞高端。 更厉害的是氨燃料动力船,自主研发的绿色动力系统排放几乎为零,直接拿下挪威20艘订单,合同金额30亿美元。 现在LNG船造价比韩国还低15%,德国船东都说中国船性价比高,这就是实力。 韩国这边看着风光,问题其实不少。 现代、三星、大宇这几家重工虽然抢了不少LNG船订单,大宇单季度就拿了27艘,卡塔尔一下子订了25艘,但也就只能在高精尖领域蹦跶,普通货轮根本看不上眼。 为了抢单,把交船周期压缩到18个月,比中国快4个月,可订单一多就露馅了。 工人罢工导致交付延期,报价也涨了8%,交船时间越拉越长,船东们又开始回头看中国船厂了。 说句实在的,韩国很多核心部件还得靠中国供应链,真把中国逼急了,他们也麻烦。 再看美国,特朗普搞这出,说是要重振美国造船业,纯属自欺欺人。 美国最大的集装箱船才3600标箱,跟中国2.4万标箱的没法比。 就算跟韩国在费城合建船厂,拿到近50年首份LNG船出口单,也改变不了自家产业萎缩的事实。 2025年10月特朗普在白宫被记者追问政策效果,只能挥手打断,订单少得可怜是明摆着的事。 现在全球造船业的风向又有点变了。 IMO的净零排放政策逼着大家转型,中国在智能船舶、绿色动力这些领域的投入开始见效。 中国还在马来西亚、希腊搞港口扩建,减少对美国港口的依赖。 船东们慢慢发现,绕开中国船厂反而成本更高,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这场博弈里,美国的政策确实让中国疼了一阵,但想彻底打垮中国造船业,太天真了。 中国造船业靠的是性价比、技术实力和完整的产业链,不是几个关税政策就能压下去的。 韩国现在占的那点便宜,能不能守住还不一定。 说到底,产业竞争靠的是自身实力,不是耍手段堵别人的路。 中国造船业正在转型升级,未来重新拿回市场份额,一点都不奇怪。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