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震动朝野,外界哗然。 在那风云激荡的晚清,列强环伺,华夏大地风雨飘摇。新疆,这片广袤的西北疆土,也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一个叫阿古柏的中亚军阀,在1865年带兵闯入新疆。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原本安宁祥和的新疆大地,一时间被战火与恐惧所笼罩。 随着阿古柏势力的不断扩张,到了1870年左右,他竟然在喀什自称为“汗”,公然建国,将新疆视为他的囊中之物。当时的清政府,刚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元气大伤,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而在国际上,英国、法国等列强又虎视眈眈,对中国的领土垂涎三尺。新疆的局势,让清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时,左宗棠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放弃新疆。他心急如焚,拍案而起:“新疆要是丢了,紧挨着的蒙古就保不住!”在左宗棠看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物产富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而且还是中国西北的重要屏障。如果失去新疆,中国的西北大门将洞开,列强必将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朝廷最终咬着牙,支持左宗棠西征。1875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手握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了新疆百姓能够重获安宁,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左宗棠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抬棺西行,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他的这一举动,向世人表明了他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退缩。 在军事战略上,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方针。他深知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且敌军势力分布不均。阿古柏的主力主要集中在南疆,而北疆相对薄弱。先攻打北疆,既能先声夺人,又能解除进攻南疆时的后顾之忧。同时,“缓进”是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粮草的筹备、军队的训练以及对地形和敌情的了解;“急战”则是在战斗打响后,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清军一路势如破竹。1876年,刘锦棠等夜袭黄田,继而攻克古牧地,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随后又收复玛纳斯,北疆基本平定。紧接着,左宗棠乘胜追击,分兵三路挥师南下。1877年,清军连克达坂、吐鲁番等城,阿古柏的主力被彻底打垮,这个枭雄见大势已去,最终服毒自尽。然而,当清军打到喀什城下时,面对上万俘虏,左宗棠却下达了那道震惊朝野的“杀降令”。 当时,有人慌忙劝谏:“大帅,杀俘不祥,当施仁德以归化人心啊!”左宗棠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不能拿新疆几十万老百姓的命,去赌这些人会不会真的悔改,会不会再作乱!” 左宗棠并非嗜杀之人,他身后是好不容易收复的河山,新疆是关系国家西北大门安危的战略要地。这上万的俘虏,很多都是阿古柏的死忠或者被裹挟的亡命之徒。在当时新疆刚经历阿古柏十几年残酷暴行、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如果放了他们,极有可能重新啸聚山林,让战火重燃,老百姓继续遭殃,新疆必将永无安宁之日。他是在用最铁血、最果断的方式,为新疆彻底铲除动乱的祸根,这是一个老臣对国土的无限责任感和深谋远虑。 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深知光靠武力是守不住这片土地的。于是,他一声令下,士兵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开渠引水,开垦出几十万亩良田,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渠”。他还大力推广种树、种粮食、种棉花,据说种下了26万多株“左公柳”,目的就是为了防风固沙。除此之外,左宗棠还强烈要求朝廷在新疆设省,1884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新疆省,这一步,让新疆真正融入了国家的行政体系,不再是容易失控的边疆军管区。 左宗棠在新疆的一系列举措,无论是战前的战略谋划,还是战后的建设治理,都彰显了他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他以铁血手段收复新疆,又以仁心治理新疆,为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左宗棠全集》、《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