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76年开国中将空难牺牲,被安葬于八宝山,15年后中央为何下令迁出 【1991年5

76年开国中将空难牺牲,被安葬于八宝山,15年后中央为何下令迁出 【1991年5月,北京八宝山,张烽轻声说:“我想把他的骨灰分成两份,让他再回嵩山看看。”】一句看似平静的请求,让负责接待的干部愣了足足两秒——八宝山是功勋将领的最终归宿,迁出骨灰,几乎闻所未闻。 消息上传中央,相关文件在几天之内层层批示。很快,一纸同意正式下达:同意分葬,地点分别为河南登封与福建灶山。决定背后,并非简单的人情照顾,而是对一位中将半生足迹的再度确认——豫西的山谷、灶山的薄雾,以及无数战场的硝烟,都在名单上。 时间拨回1976年7月7日清晨。福州机场雾气压得很低,周围能见度不足两公里。皮定均刚动完眼部手术,按理说可留在后方。可他拍拍身旁警卫,语气干脆:“眼睛能看见就行。”不到十分钟,他登上编号2369的直升机,同机的还有参谋、飞行员以及随行医护,共十三人。 飞行计划原本简单:福州—厦门—东山岛,低空巡阅后直插东海演习指挥部。7时47分,塔台失联。8时30分,搜救组在漳州灶山坡顶发现残骸,机体碎裂成三段,生还者为零。现场勘验结论:云幕下误入山体涡流,加之设备老旧。没有人为破坏,没有爆炸痕迹,一切指向一次纯粹的飞行事故。 然而,1976年的氛围格外敏感。文革尾声,流言四起。有人低声猜测权力斗争的黑手,有人怀疑军内暗线。张烽不同意下结论,她在报告里写下八个字——“彻查到底,勿留遗憾。”中央军委成立专案组,空军、总后、装备部三方联合,耗时九十天,最终公布技术鉴定:墜机系气象导致,排除谋害。皮定均遗骸同年10月移灵北京,安厝革命公墓第五室。 皮定均为何得到如此礼遇?先看1944年。那年豫西粮荒、兵荒、民心荒,日军“扫荡”频频。皮定均率豫西支队跋涉三百多公里,三个月打了百余仗,点燃嵩山、箕山根据地的星火。当地老人回忆,“日本兵怕山沟里那口‘皮大炮’。”这“炮”其实是小钢炮外加土炸药,可皮定均硬是用声东击西,把豫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的中原突围,又是他的高光时刻。国民党投入20万兵力,包围面积三千平方公里,他手里却只有七千人马、两门山炮。皮定均不按常理出牌:先佯攻南阳,再夜渡唐白河,两次换装缴获的国军军服,搞得敌军摸不清谁是谁。三天三夜,部队越河、翻山、穿田野,行军一百六十公里,最终跳出重围,直插苏皖解放区。毛泽东在电文里评价:中原一役,“皮定均是大功”。 1951年春,他又在朝鲜长津湖至五圣山一线担任军副司令。第五次战役里,他主动请缨指挥前沿预备队,抓住美第七师补给断缝,三日围歼一万余人。志愿军陆空火力悬殊,但他用山地夜袭,把“钢铁部队”崩出缺口。会战结束,军委总结:皮部歼敌数量居各军之首。 建国后,他先后任湖北军区、河南军区主要职务。1969年调福州,沿海对台防务压力陡增。皮定均推行“满线布点、海空协同”方案,海防旅长说,这位中将在演兵场“能蹲一整夜只为改一门火炮角度”。同僚半开玩笑:皮司令上任,前沿据点加了“夜班”。 可惜,事业正在关键节点,那场空难令一切戛然而止。八宝山落葬时,群众自发送行,长队一直排到西门口。皮定均的子女低调行事,未作公开发言。社会关切却未停:有人提议在福州设纪念碑,也有人建议迁回河南。家属把所有方案都记下,却迟迟不决。 真正拍板是在1991年——文初那句低声的“我想把他的骨灰分成两份”。张烽为什么提出这个请求?她在申请书里写得直白:其一,豫西是丈夫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其二,灶山埋着事故碎片与战友遗骨,他不该独自离开。她不提政治,只说情义。中央同意,则是对这份情义与历史功劳的正式背书。 分葬那天,河南登封烈士陵园阴雨。群众自发前来,手里握着自家小麦或红薯干。老人们说:“皮将军当年教我们打麦子防空。”另一边,福建灶山晴空,坟茔立在坡顶,面朝演习海域。当地渔民把渔网挂在石碑旁,算是一种敬意——他们记得1976年搜救时,是部队出动冲锋舟护渔船。 皮定均几位子女如今各有轨迹。长子皮国宏曾说:“父亲不喜欢‘官二代’这种说法,要求我们能下连就下连。”二儿、三儿子先后参军,退役后从事地方建设与军事史研究;大女儿在厦门从事红十字会工作,小女儿则留在医疗系统。家族行事低调,却延续了父辈的朴素准则:干实事,少抛头露面。 近年来,学界重新梳理中原突围、福州防线等战例,皮定均名字被更多年轻人提起。我翻阅档案,发现一个细节——1956年授衔时,他被批准佩戴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并授予中将。典礼结束,他把勋章放进背包里,转身就去参加夜间演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急,他咧嘴笑,“勋章得靠下一场仗续火。”随行记者记下这句话,却因版面删减未见报。 从豫西山沟到灶山坡顶,皮定均留下的并不只是战功表。更重要的是,凡到过之处,当地人都能叫出他的绰号:河南叫“皮大胆”,福建唤“皮夜猫”。外号不同,评价却相近:敢闯,肯扛,不惜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