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杨雅琴凄惨离世,可就在她的葬礼上,两任丈夫都拒绝出席,临终之际,她含泪说出了自己此生都无法原谅的恨意,令人又泪又怜。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95年,杨雅琴推开了丈夫单位的门,那天,杨雅琴原本只是想把落在家中的文件亲自送来,却在楼下的拐角处目睹了让人生崩塌的一幕。 第二任丈夫搂着一个年轻女子,两人正亲昵地谈笑,神情轻松自在,完全没有半点顾忌,杨雅琴站在台阶上一动不动。 这一瞬间,杨雅琴忽然明白自己放弃的那些年、牺牲的光阴,早已被辜负得一文不值,杨雅琴没有哭,只是转身离开,回家的路上,脑海里全是第二任丈夫曾经说过的话。 第二任丈夫曾一本正经地告诉杨雅琴,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不是事业,而是家庭,第二任丈夫不止一次表示,舞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镜头不过是短暂的浮华,女人不该抛头露面。 杨雅琴信了,也接受了这些话,甚至主动推掉了片约向八一厂递交了退演申请,从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女演员,转身变成了贤妻良母。 结婚之后,杨雅琴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为了照顾第二任丈夫的生活节奏,杨雅琴放弃了公开亮相的机会,换下了旗袍,收起了高跟鞋,开始学习煲汤、缝衣、布置家务。 家中再也看不到剧本、化妆箱和演员证,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叠第二任丈夫单位文件和成堆的家庭杂事,杨雅琴并不觉得委屈,只因第二任丈夫说过“懂你”。 这三个字曾让杨雅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但面对第二任丈夫的背叛,杨雅琴终于明白,那句“我懂你”只是温柔的陷阱。 杨雅琴质问第二任丈夫为何要这样,第二任丈夫却冷淡地回应,杨雅琴变得沉闷、缺乏活力,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耀眼的女明星。 第二任丈夫反过来指责杨雅琴,说是杨雅琴的落寞和疲态让他提不起兴趣,此刻的杨雅琴陷入彻底的崩溃,那种从心脏蔓延到指尖的疲惫,让她终于明白自己错得有多深。 这已不是杨雅琴第一次为家庭牺牲,早在七十年代,杨雅琴刚在话剧团崭露头角,便在家人安排下结识了第一任丈夫。 第一任丈夫是单位的工程师,长相老实,说话谨慎,在那个年代,这种男人是典型的“靠谱对象”,家中长辈认为演员职业太不稳定,嫁给第一任丈夫能过上安稳日子。 杨雅琴不敢忤逆,最终选择了这段看似稳妥的婚姻,婚后,第一任丈夫几乎强迫杨雅琴离开剧团,认为女人就该照顾家庭,不该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 杨雅琴尝试坚持自己的演艺梦,但每次一提工作,第一任丈夫便翻脸,多次争吵后,杨雅琴妥协了,退出舞台,在家操持家务。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争执愈演愈烈,生活变得单调而紧绷,一次深夜的冷战过后,杨雅琴收拾好行李,独自搬回了娘家,第一段婚姻在沉默与失望中终结。 两段婚姻的失败将杨雅琴彻底击溃,等杨雅琴鼓起勇气想重新回到舞台时,演艺圈已今非昔比,昔日那些合作过的导演换了新人,曾经熟络的剧组负责人只在电话中敷衍寒暄。 杨雅琴托人找过角色,却始终无人回应,有人私下告诉杨雅琴:“你太久没出来了,现在小花当道,没人再需要熟面孔。”杨雅琴心知肚明,属于她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此,杨雅琴很少再出门,住在老旧小区的她,常年独居,精神状态逐渐萎靡,生活规律全无,作息紊乱,饮食不定。 起初只是常感疲倦,后来连上楼都开始气喘,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沉重地告知她身体已严重透支,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必须长期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亲戚帮忙联系了杨雅琴的两位前夫,一个在电话里冷淡回应,说自己已是多年未见,早无瓜葛。 第二任丈夫更直接,听闻是杨雅琴生病,沉默几秒后挂断电话,不再接听,护士将这些情况如实告知,杨雅琴无言,只是目光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一语不发。 1997年秋,杨雅琴病情恶化,身体每况愈下,去世前的几天,杨雅琴反复对身边的护工提及,“这辈子,有一口气在,心里就不甘。” 弥留之际,杨雅琴并未留下太多遗愿,也未再提及第二任丈夫或第一任丈夫,只是在昏迷前的最后一次清醒中,杨雅琴紧紧拉着护工的手,低声说:“我恨我自己。” 葬礼那天没有太多人参加,只有几位话剧团的老同事自发前来,照片摆在台前,熟悉的人站在旁边,有人轻声念着当年的剧名,有人掏出泛黄的节目单,眼圈湿润。 杨雅琴一生演过几十个角色,坚强母亲、女战士、农村妇女,但现实中的杨雅琴,却没能演出自己满意的命运结局。 杨雅琴最终被安葬在北京近郊的一处小墓园,没有纪念碑,没有碑文,只是一块简单的石牌,刻着名字与生卒日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