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 信源:《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57年,长安未央宫里安静得可怕。汉文帝刘恒已病入膏肓,太子刘启和一众大臣跪在榻前,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他们都在等,等这位君主留下托孤重臣、国家大计的遗诏,历代帝王都是这么做的。可谁也没想到,刘恒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当场懵掉。 这究竟是怎样一番话? 说起来,刘恒的出身,实在算不上好。他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侍妾,楚汉相争时成了刘邦的战利品。 虽然进了后宫,但很快就被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有一次刘邦心血来潮,才召幸了一夜,也就有了刘恒。 儿子的出生,并没改变薄姬母子的卑微处境,刘邦对这个“意外”来的儿子也毫不关心。可以说,刘恒是被母亲在冷宫里孤苦拉扯大的。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代地叛乱后,薄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主动请求,让年仅八岁的刘恒去贫瘠苦寒的代地做代王。 这个看似“吃亏”的决定,后来却成了最精明的保命符。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对刘邦的其他儿子展开了血腥报复,好几位皇子不是被毒杀就是被逼自尽。 而远在代国的刘恒母子,因为偏远又不起眼,压根没被吕后放在眼里,反而安然躲过一劫。 在代国那片穷地方,刘恒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勤政爱民。他亲眼见过百姓的疾苦,甚至亲自下地耕作,深知过日子有多不容易。这段经历,塑造了他节俭、仁厚的品格。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朝中大臣诛灭吕氏势力后,挑来选去,最终把这个远在边陲、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推上了皇位。 当上皇帝后,刘恒把在代国吃过的苦,变成了治国的方针。他推行“休养生息”,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曾两次将田租减半,甚至有一次干脆免了全国十一年的田租。 他的节俭不是装样子。他自己常年穿着粗布龙袍,连最宠爱的慎夫人,裙子都不能拖到地上,宫里的帏帐不准有任何刺绣。 他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园林、车马衣服几乎没添过新的,器物坏了就修修补补接着用。而他临终前的那个决定,更是把他“不与民争利”的理念,推到了极致。 公元前157年,弥留之际的刘恒把太子叫到床前,聊起了自己的身后事。他说:“我省了一辈子,死了可不能再给老百姓添麻烦。” 刘恒要求,陵墓里不许放金银珠宝,随便放些陶器瓦罐就行了。更绝的是,他不允许“起坟”!面对礼官们的苦苦劝谏,他态度坚决:“我连生都不贪,何必厚葬?” 他为自己选的陵寝叫“霸陵”,地点就在长安城外的白鹿原。他下令,完全依托山势,不许人工堆土,从外面看就是个普通山坡,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陪葬品只有几件陶器,连棺材都只用普通的木料。整个工程不动用一个民夫,不增加一分赋税。丧礼也一切从简,百官三天就脱下丧服 与汉文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始皇。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三十九年,动用了大量人力,规模宏大,陪葬品丰富。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无数奇珍异宝,其修建过程耗费了大量民力和财力。这种厚葬不仅劳民伤财,还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动荡。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也是厚葬的典型。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但其陵墓修建耗费巨大,陪葬品极为奢华。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一位崇尚节俭的皇帝。他在遗诏中要求自己的陵园“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并规定陪葬以瓦器为主,不得使用贵重物品。 光武帝的原陵规模较小,没有奢华的装饰,体现了他对节俭的追求,与汉文帝的霸陵有相似之处。 汉文帝的节俭丧葬政策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他的节俭观念影响了后世多位帝王,如东汉光武帝、唐太宗等,都效仿其简朴的陵墓风格。 除此之外,汉文帝的薄葬和他的治国理念,也影响了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他严格遵守遗愿,继续轻徭薄赋,共同开创了史书上那个路不拾遗、百姓富足的“文景之治”。 所以,汉文帝临终前提出的那个“奇怪要求”,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那不过是他一辈子爱民、节俭品性的最后一次表达。 司马迁评价他“德至盛也”,后世学者更赞他为理想帝王的典范。这种超越时代的民本思想和豁达生死观,即便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