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天,几个志愿军战士在夜色中忽然发现帐篷里有熟睡的美军,正要击毙对方时,排长当即起了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后来他连忙赶过来制止,想出了一条绝佳的计策。
那年寒冬的朝鲜战场,夜色像浸透了墨汁的棉絮裹着503高地,尖刀排排长卜广德带着三十多个战士在雪地里匍匐前进,冻硬的棉衣擦过枯草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在总攻前拿下这个制高点,每个人都清楚,这场行动关乎后续部队上千人的生死。
侦察兵老赵突然打出手势,前方二十米处两顶墨绿色帐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新兵小王的手指已经扣在扳机上,借着月光能看见帐篷缝隙里露出的美军制服。
队伍里响起几声压低的喘息,有人开始卸背上的爆破筒,这种送到嘴边的肥肉在惨烈的朝鲜战场实在罕见。
卜广德却突然按住小王的枪管,这个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眯起眼睛,他发现帐篷周围的雪地平整得反常,没有脚印,没有警戒线,甚至没有取暖的炭火痕迹。
月光照在他结着冰碴的眉骨上,映出眼底闪过的警觉,队伍里有人急得直咬手套,他却示意所有人后退三十米。
"美军哨兵睡觉不脱靴子?"卜广德指着帐篷缝隙露出的军靴,鞋带都系着标准的双结。
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油子都知道,这是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更可疑的是,号称怕冷的美国大兵居然没人裹睡袋,个个和衣而卧像摆好的木偶。
他带着两个侦察兵绕到东侧断崖,夜视望远镜里突然闪过金属反光,对面山脊的岩石后面,三挺M1919重机枪的枪管正对着帐篷方向。
雪坡上几处不自然的凸起,是披着白布的迫击炮阵地。
这个看似松懈的营地,实则是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就等着志愿军往火力网里钻。
回到队伍时,卜广德抓了把雪搓脸让自己更清醒,他决定将计就计,让会说英语的战士老李换上之前缴获的美军大衣。
凌晨三点,老李跌跌撞撞跑向帐篷,用带着芝加哥腔的英语大喊"中国人从南边来了"。
岩石后顿时响起一片拉枪栓的声音,十几个埋伏的美军跳起来就往南坡跑。
真正的突击此时从北面发起,卜广德带人剪断电话线,用缴获的火焰喷射器点燃了伪装的假帐篷。
火光中,美军指挥官还在用无线电呼叫炮火支援,殊不知坐标参数早被调包,这场战斗后来被记入军史,成为反战术欺骗的经典案例。
战场上的直觉往往来自细节,那些系得规整的鞋带,帐篷下新鲜的铲土痕迹,甚至雪地里刻意摆放的空罐头盒,都是生死攸关的信号。
卜广德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歼灭多少敌人,而在于能否识破表象下的棋局。
当所有人盯着眼前的诱饵时,能看清整个陷阱的人才是真正的猎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