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第3轮经贸会谈正式结束了。根据中方对外发布的消息,此次的最大成果应该是——中、美达成了为期90天的“休战协议”。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根据中方公布的消息,双方达成了90天的“休战协议”,这意味着从4月份开始互相加征的关税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这种操作其实早有先例,2018年G20阿根廷峰会那会儿,中美就签过90天的停火协议,当时美国暂停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答应增加农产品进口。
结果,三个月后谈判破裂,关税从10%涨到了25%,直接把全球股市震得七荤八素。
这次协议能维持多久,还得看双方的诚意。就拿2020年的第一阶段协议来说,中国承诺两年内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美国则分阶段降低关税。
可到了2022年,中国实际采购量只完成了60%,原因很简单:美国自己产能跟不上,再加上疫情打乱了供应链。
现在的情况更复杂。美国国内通胀,特朗普政府急着找台阶下。中国这边,经济增速放缓,也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
双方都明白,把关税加到145%跟贸易禁运没啥区别,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人。
之前,美国的沃尔玛、塔吉特等大超市已经警告,如果对华关税维持在125%,货架很快就会空得像疫情期间一样。
中国的出口企业也不好过,订单减少、利润缩水,不少工厂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不过,协议里藏着不少猫腻。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的20%关税没取消,中国对美国部分商品的反制措施也还在。
关键是,协议没触及核心矛盾:技术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这些问题,就像埋在地下的雷,早晚得爆。
而且美国一边跟中国谈贸易,一边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搞技术封锁,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让协议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从历史经验来讲,中美贸易战:2018年的休战、2020年的第一阶段协议、2025年的日内瓦会谈,每次都是虎头蛇尾。双方都想在谈判桌上多捞点好处,可谁也不愿意先让步。
就像2018年那次,美国要求中国削减2000亿美元贸易顺差,中国则坚持扩大进口而非减少出口,最后谈崩了只能接着打。这次协议虽然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但90天后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协议带来的好处可能有限。短期来看,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会降点,股市也会跟着热闹几天。
但长期来看,如果结构性矛盾不解决,贸易战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就拿大豆来说,2018年关税战爆发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锐减,不得不转向巴西、阿根廷,结果推高了国际市场价格。
现在虽然关税降了,但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抢走了大半,再想抢回来谈何容易。
总的来说,这次协议就是中美在贸易战中的一次中场休息,双方都想喘口气,重新调整战术。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坐下来好好谈,把那些埋在地下的雷一个个排掉。
否则,90天后可能又得回到谈判桌前,继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休战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