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说好不对中国船只出手,胡塞武装突然出尔反尔:谁帮以色列就打谁。 就在全球航运业试

说好不对中国船只出手,胡塞武装突然出尔反尔:谁帮以色列就打谁。 就在全球航运业试图缓过神来的一刻,胡塞武装突然扔出一个震撼弹。他们发布声明,声称将进入所谓“第四阶段打击”,而这一次,不再区分国籍、不再看旗帜,只要被他们判定为“与以色列有往来”的目标,通通视为打击对象。 话说得直白——谁帮以色列,他们就打谁。 这一变化,彻底打乱了红海的紧张平衡。之前的胡塞还算“讲规矩”,他们曾多次声明不会攻击中国、俄罗斯船只,也对一些中立国家释放过“航行豁免”信号。但现在,规矩不见了。新的声明中根本没有提及例外,只强调“任何通过以色列港口、为以色列服务或与以色列有货物交换的航运企业”,一律是合法目标。 外界一片哗然。明面上他们还声称这是一场“正义战斗”,实际却连之前自己划的红线都撕得粉碎。这种出尔反尔,背后一定有更大的算盘。 胡塞的逻辑,其实早在他们第一次公开对以色列“宣战”时就开始走偏了。 那时候,加沙战争刚爆发,哈马斯打响第一枪,胡塞立刻跟进。他们封锁红海,说是要“阻止以色列补给线”,然后开始打船。最初的打击目标,还集中在以色列相关货轮或美国盟友的商船上,比如挂着利比里亚旗的油轮、运载美军物资的商船。紧接着,攻击范围迅速扩大,连和中东关系没什么的希腊、德国企业船只都被误击。 他们说是“为巴勒斯坦复仇”,但出手越来越模糊。有的船明明挂着友好国家旗帜,只因在以色列靠过港口,就成了“敌方船只”。哪怕船上载的根本不是武器,也不是以色列买家,只是过境,他们也照打不误。 从无人机拦截,到火箭弹齐射,再到自杀式快艇,他们动用的手段越来越激进。红海局势一度逼近失控,全球油价因此跳涨,商船公司不得不绕行非洲好望角,运输成本暴涨,航运时效被拉长一倍。 这种状况持续了几个月,本以为会逐渐缓和。可不,他们升级了。 真正的突破点,是一次精准命中特拉维夫国际机场的导弹袭击。这是胡塞第一次打到以色列本土,而且击中的还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交通节点。机场一度瘫痪,航班全停,人员受伤,场面极度混乱。以色列忍不住了,连夜出动战机,对胡塞控制的也门荷台达港口发起空袭,把储油设施、发电厂、机场跑道统统炸了个遍。 局面升级了。胡塞没有后退。他们反而主动宣布:无视停火协议,将继续扩大攻击面。他们说,只要以色列还在攻击加沙,他们就不会停手。 到了这个阶段,胡塞武装开始强化“国际定位”。 他们不再单独挑出某个国家为例,而是直接打出一句标语:“只要你和以色列有关系,就是目标。”这句话在他们的新视频中重复播放了好几遍,配着燃烧的船只和导弹升空的画面,一种“谁都别想置身事外”的态度呼之欲出。 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到底打不打中国船? 理论上,中国与以色列的正常贸易属商业范畴,胡塞此前多次承诺“不会攻击中立国船只”,尤其对中国表达过尊重。但现在,“谁帮以色列就打谁”的说法,模糊了边界。问题不在于他们是否想打,而是是否真的知道哪些船是“帮以色列”的。 海运数据不是透明的,装箱来源、目的港口、租船企业,信息复杂且不易辨别。胡塞靠的是卫星情报、AIS信号与外部提供的“黑名单”来锁定目标。这种技术条件下,很容易误伤无辜,或者干脆乱打一通。 他们不在乎后果。他们只想制造威慑。 这就把原本还有点逻辑的红海局势,变成一场谁都可能中招的海上“轮盘赌”。任何船,只要哪怕一次停靠了以色列港口、哪怕有一段路径与以色列业务有关,都有可能在某个夜晚,遇上一枚从天而降的导弹。 国际社会当然愤怒,但胡塞压根不怕。他们不是正规国家,没有对等外交机制。哪怕被列为恐怖组织,也一样维持行动能力。背后还有力量支持,让他们有底气说出“谁帮以色列就打谁”这样的话。 他们知道自己打不赢,但他们更知道,红海是一条全球命脉。哪怕只扰乱10%,就足够让世界各国倍感压力。他们在拿航运系统做人质,以此迫使以色列收手。可问题是,这种威胁方式太粗暴,太冒险,太不可控。 商船公司已经开始修改航线,东南亚-欧洲段多数船只开始改走非洲,甚至考虑中亚陆路替代。一些中东国家也开始调配海军护航,增加军舰频率。但没有人能保证万无一失,只要胡塞不停止攻击,风险就永远存在。 他们也许不会真打中国船。但他们已经做出“无例外”姿态。在战术上可以选择性实施,在战略上却已经打开了攻击权限。 这就是胡塞的新规则:不讲规则。 而当一个武装组织宣布“所有与你有交易的对象都是敌人”,这不只是对以色列的威胁,更是对整个国际秩序的挑战。 不分对象,不讲后果,唯一标准就是“立场是否站在我这边”。这种思维一旦扩散,世界贸易体系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 而那句“谁帮以色列就打谁”,不是一句口号,是一场游戏的底牌。也许下一次被打的,不再只是“可能帮过以色列”的船。也许,真如他们所说——谁都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