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高层领导都讨厌我,因为我总找他们“化缘”。 蔡畅在党内的

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高层领导都讨厌我,因为我总找他们“化缘”。

蔡畅在党内的地位极为显赫,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都尊称她为“大姐”,而外国人更是称她为“长征中的圣徒”。蔡畅的家庭背景同样显赫,她的哥哥蔡和森是党内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丈夫李富春也担任过副总理和书记处书记,政治影响力深远。 李特特有一生的遗憾,那就是未能参加父亲的葬礼。并非她不想去,而是母亲蔡畅坚决不同意,甚至聂荣臻元帅亲自出面劝说,也未能改变蔡畅的决定。这一情感上的遗憾深深影响了李特特的内心。 葛健豪家与秋瑾的婆家住得很近,秋瑾的事迹深深感染了葛健豪,1907年秋瑾英勇就义后,葛健豪痛心疾首,并将秋瑾的革命精神传承给了她的子女。葛健豪在五十岁时,决定卖掉嫁妆为子女凑学费,带着他们一起走进省城学堂,后来她又和子女一起赴法国留学,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太”。 她的行动和坚持深深影响了她的子女,甚至连毛泽东都曾称她为“大家长”,因为她培养出了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和李富春。1923年,李富春和蔡畅夫妇在法国结婚不久,蔡畅便怀孕了。 尽管蔡畅坚持认为怀孕会影响到革命工作,决定做人工流产,但外祖母葛健豪坚决反对,甚至表示宁愿放弃工作,也要抚养外孙女。最终,蔡畅同意生下李特特,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生命,李富春夫妇为女儿取名“特特”。李特特对这个名字充满感激,它象征着她母亲和外祖母为她所做的艰难选择和深情厚意。

李特特虽然出身名门,但她的童年却充满了颠沛流离。是周恩来夫妇给了她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她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情。这段特殊的经历,塑造了李特特坚韧乐观的性格,也为她日后投身革命、服务人民埋下了伏笔。 1952年,年轻的李特特从苏联学成归来。一回到祖国,她就迫不及待地去见周恩来,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周恩来听后非常欣慰,勉励她要继续刻苦学习,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8年,她光荣离休。然而,这位老革命却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毅然投身到了扶贫事业中。她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誓言要为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李特特走遍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县市和村庄,足迹遍布两三百个地方。每到一处,她都会详细了解当地的贫困状况,访问困难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在她的随身相册里,记录下了无数贫困百姓的悲惨处境,这些影像时刻激励着她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为了给贫困地区筹集资金,李特特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不遗余力地向各级领导和企业家求助,希望他们能够伸出援手。李特特经常自嘲说自己像个"要饭的",为了募捐而跑断了腿。 在那个年代,她的通讯录里记录了中国政坛的许多风云人物,大家经常往来,亲如一家。然而到了后来,当李特特再次找到他们,希望为扶贫事业化缘时,却发现许多人都对她避而不见了。"高层领导都讨厌我,因为我总找他们'化缘'",李特特半是玩笑半是无奈地感慨道。

李特特和外婆一起生活在长沙,除了外婆,她的生活中还包括了蔡和森的孩子们。外婆十分担心孩子们会受到迫害,因此从未向她们透露过父母的身份。李特特小时候曾经天真地对其他孩子说:“你们的爸爸是长长的爸爸。” 当时,她一直未见过父母,认为外婆就是自己的妈妈,直到后来才知道外婆的真实身份。1927年,舅妈向警予回家探亲时,孩子们看到美丽温柔的向警予,都纷纷争先恐后地称她为自己的妈妈。听到孩子们天真的声音,向警予既高兴又感到心酸。 李特特回忆道,母亲对她非常严厉,常常指示她做事:“必须马上去做,不能拖拉。”有时,她需要在客人来访之前把拖把放到阳台上,或者给窗户贴上窗花。随着“白色恐怖”时期的到来,李特特一家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每当她问母亲:“我们去哪里?为什么刚刚找到的房子就不住了?”蔡畅总是严肃地回答:“小孩子不要多问!”为了不暴露身份,蔡畅经常为李特特改名,李特特不解地问:“妈妈,我明明姓李,为什么三天两头改姓呢?”蔡畅的回答依旧严肃:“不该问的不要问,听话就好。” 1948年,蔡畅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妇女代表大会时,途经莫斯科,她特地为李特特带回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李特特穿上后却伤心地哭了,说:“妈妈,你不爱我。”蔡畅听后非常惊讶:“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我只有你一个女儿。” 李特特继续说:“为什么你从不向我表示亲热?”蔡畅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特特,你现在很幸福,你要知道,很多孩子的生活都很困难。你周围的许多同学,都是烈士的子女,他们比你更需要母爱。我是很多孩子的妈妈,不可能只爱你一个。” 1952年,主动要求去北大荒开荒种地,建设农场,蔡畅虽然有些不舍,但也叮嘱她:“我本来不想让你去的,因为担心别人说我们走后门,但你可以用你的专业能力来打破别人对你的质疑。但你不能再穿苏联时期的高跟鞋和裙子,其他女职工穿什么,你就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