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65年5月18日,高楼寨的麦田里,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伤后,被16岁的捻军小兵

1865年5月18日,高楼寨的麦田里,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受伤后,被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手持长矛刺入咽喉,然后割下头颅。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博尔济吉特氏,自1853年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以来,凭借所辖骑兵部队的机动优势,在与太平军作战中立功不少,得以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获 “铁帽子王” 世袭殊荣,成为清廷倚重的军事支柱。 然而到了1860年代,僧格林沁的军事优势已消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指挥的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惨败于英法联军的火枪阵列,精锐损失惨重。 尽管此后清廷命僧格林沁督办鲁、豫军务,镇压捻军,但已不复当年之勇。 1864年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余部与捻军合流,形成了以赖文光、张宗禹为首的新捻军。他们吸收太平军的作战经验,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常常以数万之众游走于数省之间,避开与清军的正面决战,专寻其薄弱环节下手。 这种战术恰好击中了僧格林沁部的软肋 ,骑兵虽勇猛但补给线长,持续作战能力弱,一旦被拖入持久战便极易陷入被动。 1865年初,捻军主力进入山东,僧格林沁率军紧追不舍。从正月到四月,清军在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境内往返奔波,行程达数千里,士兵疲惫不堪,粮草供应时常中断。 部下多次劝谏僧格林沁休整部队,但这位性格刚烈的亲王固执己见,坚持继续追击。 5月,捻军察觉到僧格林沁部的疲惫,决定在山东曹州设伏。张宗禹精心选择了高楼寨一带的地形 ,这里地处黄河故道,四周遍布沙丘、密林和沼泽,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却便于小股部队隐蔽机动。捻军在此部署了三重埋伏:前哨部队引诱清军进入伏击圈,主力部队则隐蔽在两侧沙丘后,另有一支骑兵埋伏在后方,准备截断清军退路。 5月17 日,僧格林沁部追至高楼寨附近,发现少量捻军正在劫掠,当即下令进攻。这支捻军部队稍作抵抗便向后撤退,清军果然中计,一路追击至高楼寨核心区域。此时天色渐暗,清军进入一片开阔的麦田,四周突然响起号角声,数万名捻军从沙丘后、树林中涌出,将清军团团围住。 僧格林沁见状大惊,连忙下令部队结成方阵抵抗,虽然在最初的冲击中多次击退捻军进攻,但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且攻势连绵不绝。 激战至深夜,清军伤亡过半,弹药耗尽,开始出现溃败迹象。僧格林沁意识到大势已去,决定率残部突围。他亲率卫队向西南方向冲击,试图突破捻军防线,但多次冲锋均被击退。 在一次冲锋中,僧格林沁的战马被捻军砍倒,本人重重摔在麦田中。卫队士兵拼死护驾,与围上来的捻军展开肉搏,但很快悉数战死。 就在此时,16 岁的张皮绠出现在战场。这位出身安徽涡阳的少年,在12岁便参加了捻军。在这场混战中,他跟着叔父张凌云冲入清军阵中,恰好看到摔倒在地的僧格林沁。 当时僧格林沁已身受重伤,无法站立,见张皮绠逼近,仍怒目而视,试图拔刀抵抗。张皮绠挺矛便刺,正中僧格林沁咽喉。这位纵横沙场数十年的亲王当场死去。 杀死僧格林沁后,张皮绠在混乱中割下其首级,带回军中请功。捻军将士士气大振,乘势肃清残敌,取得了高楼寨之战的完胜。 此役清军损失惨重,不仅主帅僧格林沁阵亡,其带去的先头部队七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成为清廷对捻军作战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僧格林沁的死讯传到北京后,清廷朝野震动。同治皇帝辍朝三日,亲往僧格林沁府中致祭,慈禧太后更是痛哭流涕。 清廷的这种反应不仅因为僧格林沁的身份,更源于他的死彻底打破了清廷的军事布局。 当时,清廷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僧格林沁统领的骑兵,代表着清廷直属的经制之师;二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建的湘军、淮军,属于地方团练武装。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不得不完全依赖湘淮军等武装,这为后来地方督抚权力膨胀埋下伏笔。 为了报复捻军,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率领湘军、淮军前往镇压。 曾国藩作战不利,又换成了李鸿章负责。李鸿章改变了僧格林沁的追击战术,采取 “画河圈地” 之策,利用运河、黄河等天然屏障,逐步压缩捻军的活动空间。这种战术虽见效较慢,但有效遏制了捻军的机动性,捻军最终在 1868 年失败。 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在战后因功被封为小头领,捻军覆灭后,他隐姓埋名,回到安徽涡阳老家,娶妻生子,以务农为生。 然而清廷并未放弃追查,1873 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密探前往安徽,暗访僧格林沁被杀的详情。在涡阳,密探通过当地乡绅得知张皮绠便是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人,随即展开抓捕。张皮绠猝不及防,被清军擒获,家中收藏的僧格林沁遗物也被搜出,成为铁证。 随后,张皮绠被押往山东济南处死。临刑前,张皮绠毫无惧色,在刑场上 “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展现出一位草莽英雄的刚烈气节,为高楼寨之战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评论列表

光刻机研究中心
光刻机研究中心 1
2025-07-30 20:10
满清伪朝不代表中国,孙中山直言太平天国是“民族革命的代表”,尽管他批判其未能摆脱专制,但这场运动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民气与实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