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000日军战俘顶着零下三十度的天气、穿着单衣跪在通化城头,想起他们不久前的所作所为,朝鲜名将方虎山盛怒之下,决定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用刺刀将这群人挨个挑死,尸体全部踹进未解冻的冰河! “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醒醒……” 一个看起来也就两三岁的孩童嚎啕大哭,哭着喊着要妈妈,可他妈妈已经被日本关东军残余狠心杀害,胸口处一个巨大的血窟窿,头骨也深深凹陷,血液流了一地,虽然已经干涸,可依旧触目惊心。 年幼的孩童看着“睡着”的妈妈,哭泣着往妈妈怀里钻,滴水成冰的天气,孩子冻的瑟瑟发抖,用母亲断去的手臂环绕着自己瘦弱的身躯。 当方虎山接到通知,日本关东军残余3000名战俘竟然不知悔改,对着通化一村庄的村民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时候,方虎山马不停蹄赶回去,可看到的却是尸横遍野。 那孩子还算幸运,日本战俘进行屠杀的时候,年轻母亲将他偷偷藏在了地窖里,这才侥幸躲过一劫,可同时,这孩子又是不幸的,小小年纪便失去了挚爱的亲人。 看着眼前一幕,方虎山气红了眼眶,盛怒之下,做出一个决定,即便他背负一生骂名,也要将那些为非作歹、毫无人性的日本战俘“处决”。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通化,作为中朝边境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节点,地理位置十分敏感,然而1946年的通化,不仅居住着大量的朝鲜群众,还关押着整整3000名战俘。 这些战俘大部分都是关东军残余势力,当初关东军战败后,他们主动投降,表示愿意接受改造,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考量,朝鲜方面将他们妥善安排在通化进行集中看管。 起初,这些战俘还老老实实进行改造,而朝鲜方面对待他们也算友好,虽然让他们干活,但吃的饱穿得暖,与一切朝鲜普通群众的待遇不相上下。 可渐渐的,这些战俘的“狼子野心”在长久的平静安逸的生活下被激发,他们有时候会看着来来回回的朝鲜群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2月份的通化,温度零下三十多度,流下一滴眼泪,就瞬间结冰,在这样寒冷的天气,3000名关东军战俘似乎是心有灵犀,他们对视一眼,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启。 他们有3000人,而看管他们的人寥寥无几,周围又都是一些普通群众,他们若是群起而攻之,那些老百姓必死无疑。 半个月后,3000名战俘趁着夜色发动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武器,一股脑冲进居民区,见人就砍、见人就杀,朝鲜群众根本来不及呼救,就倒在了地上。 当时,朝鲜名将方虎山正在驻守通化,收到这一通知后,勃然大怒,带着手底下的群众马不停蹄赶回被屠戮的居民区。 他看着街上、角落里到处躺着的老人、孩子、年轻群众的尸体,肝肠寸断,当即就下令:“平定叛乱,3000名关东军战俘一个都不留,我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方虎山战功赫赫,大大小小的战役,参加了无数次,伤口比获得勋章都要多的多,作为在腥风血雨中冲杀出来的血气方刚得英雄,方虎山绝不会轻易放过那些战俘。 不久后,叛乱被平定,3000名关东军战俘死的死,伤的伤,除去已经死掉的,剩下的全部被抓捕,随后,方虎山下令,扒掉他们的衣服,只让他们穿着一层薄薄的里衣。 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战俘们瑟瑟发抖,跪倒在雪地里,有的战俘嘴硬,还哼唱着日本军歌进行嘲讽。 方虎山看着面前罪大恶极的战俘,进行怒斥,可根本没有人将他的话听进去,那些战俘虽瑟瑟发抖,却挺直了腰板,眼神中的轻蔑清晰可见,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是敢于反抗的日本武士? 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战俘应该被送往军事法庭,接受改造,可方虎山知道,有些“畜生”即便接受改造,骨子里还是“畜生”。 当初接受他们投降的时候,已经给过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可结果是什么?方虎山不敢再赌,即便身边的参谋对他进行劝说,方虎山也没有改变心中的想法。 行刑那天,方虎山亲自监督,战士们举起刺刀,狠狠插进战俘心脏,最终那些战俘又被踹下结冰的河面,冰面破裂,尸体下沉,血液染红了河面。 方虎山看着眼前一幕,眼神坚定,即便他这辈子背负着“嗜杀成性”的骂名,他也觉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