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刘邦项羽打得头破血流,如果韩信自立为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说白了,韩信如果自立,

刘邦项羽打得头破血流,如果韩信自立为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说白了,韩信如果自立,结局比钟会好不到哪里。韩信手下领兵的将领,曹参、灌婴、孔熙、陈贺之流都是刘邦的铁杆。韩信造反,他们开心死了,把你砍了拿着你的脑袋报功。 韩信那会儿风光是真风光。自打渡过淮水,领着大军一路狂飙突进,先是在井陉口搞了个背水一战,把赵国大军打得哭爹喊娘;再到潍水设伏,水淹楚军精锐,连项羽的左膀右臂龙且都成了他的刀下鬼。 北方广袤大地尽入其手,手下雄兵几十万,要说这实力,割据一方怎么看都是够本钱的。就连项羽那老对手,眼看刘邦那块硬骨头啃不动,都不得不捏着鼻子派使者武涉来递橄榄枝,说什么“三分天下”的漂亮话。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他自立为王。 可打江山光靠能打仗远远不够。韩信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手下将领人心不齐。表面上他是统帅,是齐王,可翻翻他麾下领兵大将的名单:曹参、灌婴、孔熙、陈贺…这些都是跟着刘邦从沛县一路杀出来的老兄弟,他们脑子里的主公只有一个——刘邦。 他们的富贵前程和一家老小都捏在刘邦手心里,早就被刘邦深度捆绑。韩信要自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砍了你韩信这颗脑袋,正好拿回关中去邀功领赏,加官进爵不在话下。这 刘邦两次不费吹灰之力从韩信手上夺走军队指挥权。尤其第二次更离谱:刘邦的使者假传个命令,大摇大摆就闯进韩信睡觉的大帐,直接拿走了调兵的符印。外面刘邦都在给将军们重新安排任务了,韩信居然还在呼呼大睡! 你说他身边的亲兵是聋了还是瞎了?阻止不了刘邦的人闯入也就罢了,悄悄叫醒主将报个信总行吧?连这点都没人做,可见韩信在军中的根基浅薄到了什么程度,压根就没培养出多少真正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死心塌地的心腹。韩信自己那点心腹,想单干?没戏! 就算将领肯跟他造反(这是最乐观的假设),下面的大头兵乐意吗?韩信主力部队的核心是刘邦当初给他留下的几千关中老兵。这帮老兵的父母妻儿都在刘邦的关中,命脉被掐得死死的。除了关中人,韩信为了壮大兵力还招募了不少赵国人。 别忘了,赵地真正的老大是张耳——那是刘邦的铁杆亲家兼老大哥!赵兵的家小同样成了刘邦阵营手里的人质。士兵打仗拼命图个啥?不就为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吗?韩信登高一呼要打老主公刘邦?士兵们只怕第一个念头就是联合自己的队长校尉,先把这不靠谱的新大王绑了再说——得保住老家亲人的性命! 韩信手下另一部分兵力,那是刘邦为了配合他攻打齐国临时调拨过来的精锐,周勃之类就在其中。这支力量是正经的“汉军”,跟着刘邦旗帜打仗理所当然,跟着你韩信谋反?做梦比较快!剩下那些刚被韩信收编不久的齐国人更是心怀不满。 想想韩信怎么拿下齐国的?靠背后捅刀子!靠的是偷袭不讲信用!齐人心里的正经主子田横还在齐地打游击呢。没有上面那些汉军精锐盯着压着,这群齐兵分分钟就能把田横迎回来把你韩信掀翻。军队从上到下都人心不稳,韩信拿什么去自立? 韩信的弱点还不仅仅在军队掌控力这块短板。他拿下的土地城池,根基并不稳固。就以刚刚征服的齐国为例,这里曾是东方富庶大国,但前面几百年打打杀杀实在太多,元气消耗太大了。治理不像打仗那样冲杀一阵就能搞定,需要的是安民、理政、搞经济的真本事。 打仗是项羽的克星韩信,回到治理大舞台上,他手下可没有萧何那样坐镇后方、把关中经营得固若金汤的超级后勤大管家。后勤补给跟不上,再厉害的军队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何况当时天下战火纷飞那么多年,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和平安定,不想再折腾了。 刘邦懂得“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项羽好歹还装模作样封了一大堆诸侯王。韩信若是突然打出旗号脱离刘邦阵营,在天下人眼里那就是背信弃义——毕竟大家都知道他这“大将军”的头衔还是刘邦拜的!你背叛了汉王,其他诸侯王怎么看?他们为了自身安全也可能暂时抛开矛盾,联合起来把你这个“背叛者”打倒再说!韩信就真成了众矢之的。 韩信这个人本事很大,但注定了他很难成为帝王。他既有当世无双的军事天才,却偏偏在权谋斗争中缺少一份决断狠辣。面对蒯通苦口婆心的鼓动,韩信犹豫挣扎半天,最后一句“汉王待我恩重”就草草回绝了。 这固然显示出他性格里重情义、守承诺的一面,但也说明他不具备帝王的冷酷现实和翻脸无情。乱世争鼎,优柔寡断就是原罪。你看刘邦,脸皮厚能忍耐,为达目的放得下身段;你看项羽,敢豁出去搞破釜沉舟。 韩信关键时刻的表现总有点患得患失,该狠的时候狠不下心肠。想想他后来被贬为淮阴侯还愤愤不平说什么“羞与绛、灌同列”,这脾气像不像个受委屈的小孩?当王称霸不仅需要运筹帷幄的头脑,更需要聚拢人心的手段和掌控全局的意志力,这些似乎正是韩信所欠缺的。 历史的微妙之处正在于此——那些看似错过的“机会”,往往不过是无法触及的海市蜃楼。#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