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嘉靖皇帝在位45年,曾六次大赦天下,为何唯独不肯饶过一个人?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帝王。他在位45年,历经权谋斗争、宫廷政变、炼丹修道,甚至创下过连续20年不上朝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帝王。他在位45年,历经权谋斗争、宫廷政变、炼丹修道,甚至创下过连续20年不上朝的纪录。然而,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曾六次下令“大赦天下”,释放囚犯、减免刑罚,却始终不肯饶恕一个人。这个“例外”究竟是谁?嘉靖为何对他恨之入骨?背后的故事,揭开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皇权之争。

大赦天下:帝王的“仁慈”与算计

嘉靖皇帝登基于1521年,年仅14岁。他本是湖北藩王之子,因明武宗朱厚照无子,意外被推上皇位。初登大宝时,嘉靖便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政治手腕。为了稳固权力,他通过“大礼议”事件与文官集团激烈对抗,最终迫使群臣承认其生父的“皇帝”名分。这场胜利,让他深刻意识到:皇权的威严,必须用铁腕来维护。

然而,嘉靖在位期间却六次颁布“大赦令”,分别在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和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大赦的理由五花八门:新帝登基、皇子诞生、天降祥瑞,甚至一场大火后“感念上苍”。按照惯例,大赦会赦免轻罪犯人,死罪者减刑,唯独“谋逆大罪”不在赦免之列。

但奇怪的是,有一个人并未犯下“谋逆”,却始终被排除在赦免名单之外。

张延龄:外戚的狂妄与末路

这个“例外”名叫张延龄,他的身份极其特殊——他是明孝宗张皇后的亲弟弟,嘉靖皇帝的“姑父辈”。张氏家族在弘治、正德两朝权势滔天。张延龄和哥哥张鹤龄仗着姐姐是皇后,横行京城,霸占田地、私设刑狱,甚至当街打死百姓。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曾多次想治罪张家兄弟,却因张皇后求情而不了了之。

嘉靖登基后,情况急转直下。新皇帝对张家人毫无感情,甚至充满厌恶。一方面,张皇后曾反对嘉靖追封生父为皇帝;另一方面,嘉靖需要通过打压前朝外戚来树立权威。张延龄的种种恶行,成了嘉靖“开刀”的最佳理由。

嘉靖十二年(1533年),张延龄被揭发“私通藩王、意图谋反”。尽管证据牵强,嘉靖仍下令将其逮捕入狱,并判处死刑。张皇后闻讯后,跪在宫门外痛哭求情,嘉靖却闭门不见。他甚至冷笑着对大臣说:“张氏兄弟横行数十年,今日不除,何以正国法?”

六次大赦,为何独留张延龄?

张延龄入狱后,嘉靖的“猫鼠游戏”才真正开始。每一次大赦,群臣都会试探性地提出释放张延龄,嘉靖却始终不松口。例如:

·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赦,刑部将张延龄列入赦免名单,嘉靖朱笔一挥,直接划掉他的名字。

·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大赦,张皇后已去世多年,朝臣再度恳请释放张延龄,嘉靖却批复:“此贼不赦,以儆效尤!”

为何嘉靖对张延龄如此执着?背后藏着三重算计:

立威:张家是前朝外戚的代表,处死张延龄可震慑其他权贵。

报复张皇后:嘉靖始终记恨张皇后早年阻挠其追封生父,即便她去世,也要让她的家族付出代价。

掩盖“黑历史”:张延龄掌握着正德、嘉靖两朝的宫廷秘闻,留着他可能威胁皇权。

更耐人寻味的是,嘉靖虽然判了张延龄死刑,却迟迟不执行,让他在诏狱中煎熬了整整13年。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张延龄才被斩首。有野史记载,临刑前,张延龄破口大骂:“朱厚熜,你苛待亲族,必遭天谴!”

皇权与人性的博弈

张延龄之死,折射出嘉靖皇帝复杂的性格。他一生笃信道教,追求长生,却又对权力充满掌控欲;他标榜“以孝治天下”,却对嫡母张皇后冷酷无情。这种矛盾,在张延龄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并非一味残暴。他对海瑞的态度便是明证——海瑞曾上《治安疏》痛骂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嘉靖虽暴怒,却未处死海瑞。唯独对张延龄,嘉靖展现了近乎偏执的恨意。这种恨,或许源于他少年登基时的屈辱记忆,也或许是权力斗争中的必然选择。

余音

张延龄死后,嘉靖继续执掌朝政十几年年。他炼丹修道、宠信严嵩,将大明王朝推入财政危机与边患频发的深渊。而张延龄的名字,渐渐湮没在史书中,只留下一个疑问:若嘉靖当年赦免了他,历史会否不同?

答案或许并不重要。在这场皇权与人性、复仇与宽恕的较量中,没有赢家。张延龄用生命填了嘉靖的权欲沟壑,而嘉靖的执念,也成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注脚之一。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皇帝临终前最后一次大赦天下,却依然将“十恶不赦”的罪名牢牢刻在张延龄身上。这个被皇帝记恨了半辈子的外戚,最终成了嘉靖朝最孤独的“例外”。而这段往事,也让我们看到: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所谓“法理”与“人情”,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