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以色列空袭加沙背后:一场重塑中东霸权的“连环棋”

加沙地带的夜空再次被导弹尾焰撕裂。以色列国防军以“哈马斯拒绝释放人质”为由,单方面终止停火协议,对加沙发动近半年来最猛烈

加沙地带的夜空再次被导弹尾焰撕裂。以色列国防军以“哈马斯拒绝释放人质”为由,单方面终止停火协议,对加沙发动近半年来最猛烈空袭,造成数百人伤亡。这场看似突发军事行动的幕后,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美方共同策划的“大棋局”——借剿灭哈马斯之名,剑指伊朗势力网络,意图彻底改写中东地缘规则。

(以色列空袭加沙)

以色列此次军事升级绝非临时起意。情报显示,以军早在停火期间就完成了对加沙地下隧道的三维测绘,空袭中90%的打击点集中在哈马斯指挥中枢与武器库。更关键的是,美以在行动前达成战略共识:特朗普政府不仅提前获知作战计划,更默许以军使用部署在塞浦路斯的美制钻地弹。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逻辑”有其深层考量。国内层面,其领导的执政联盟因司法改革陷入危机,急需通过对外军事行动转移矛盾;地区战略上,以色列试图利用美国大选前的“窗口期”,彻底清除哈马斯残余力量,为吞并加沙地带扫清障碍。以军总参谋长哈莱维的讲话泄露玄机:“此次行动将确保以色列未来50年的安全边界。”

(内塔尼亚胡绝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

美国在此轮冲突中的角色发生微妙转变。不同于拜登时期的“有限介入”,特朗普团队直接参与作战规划,五角大楼甚至向以军开放了红海情报中心的实时监控数据。这种深度绑定体现在两条战线:

南线施压: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打击强度翻倍,一周内摧毁其80%的导弹发射架,实质是为以色列清除侧翼威胁;

北线威慑: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东移50海里,舰载机联队开始模拟对伊朗核设施的“外科手术打击”。

这种协同作战的背后,是美以共同制定的“去伊朗化”路线图。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近期流出的文件显示,其战略优先级已从“消灭哈马斯”升级为“瓦解抵抗轴心”——即系统性打击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民兵及也门胡塞武装,最终孤立德黑兰。

(哈马斯武装)

面对美以的雷霆攻势,伊朗的“战略耐心”正接近极限。其耗费二十年构建的“什叶派之弧”遭遇重创: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失去戈兰高地缓冲带;真主党高级指挥官接连被定点清除;哈马斯在加沙的行政体系近乎瘫痪。更严峻的是,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对西方妥协,导致伊朗难以通过能源合作换取莫斯科的军事支持。

德黑兰的应对之策凸显无奈:革命卫队将浓缩铀丰度提升至60%,同时加速向苏丹、马里等非洲国家转移无人机生产线。这些举措虽能短期维持威慑,却无法扭转战略被动——以色列F-35战机已具备穿透伊朗防空系统的能力,而美国在中东的弹药储备足以支撑六个月的持续打击。

全球主要力量在此次危机中立场鲜明。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联手否决美方提案,中国外长更直言“任何国家无权决定加沙民众的命运”。俄罗斯则向地中海派遣“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巡洋舰,被视作对美航母的牵制性部署。

(特朗普为内塔尼亚胡拉椅子)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期与海合会国家达成多项安全合作协议,包括联合维护波斯湾航道安全、共建区域危机预警机制等。这种“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或将打破美以垄断中东安全事务的旧格局。

硝烟背后,以色列的终极目标逐渐清晰。内塔尼亚胡智囊团被曝正在研究“加沙以色列化”方案:驱逐当地230万居民至埃及西奈半岛,随后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与军事基地。尽管该计划遭埃及强烈反对,但特朗普“开发加沙房地产”的言论,暗示美国可能提供资金与政治背书。

(以色列F-35战机)

这场以鲜血为筹码的地缘赌局,正在将中东推向更危险的深渊。当以色列坦克碾过加沙废墟时,真正被摧毁的不仅是哈马斯的隧道网络,更是二战后建立的中东秩序基石。而夹在霸权争夺中的平民,只能等待国际社会按下暂停键——但残酷的现实是,强权政治的齿轮一旦启动,便再难停止其碾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