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又一颗深水炸弹在国际贸易领域炸响。美国副总统前脚刚走,印度总理莫迪就宣布对华钢铁加征12%关税,并且是在中国技术援助的前提下。
印度政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过河拆桥”,不过也正是这种墙头草的行为,暴露了其工业的困局的处境。

印度对华钢铁的算计
莫迪政府的这些关税政策,绝非简单的贸易措施,而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工程,是他在地缘政治中的一场站队表演, 在万斯访印达成F-35战机采购协议后,印度急需向美方递交“投名状”。选择钢铁行业动手可谓精妙:既避开直接打击美企利益,又迎合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的口号。

印度钢铁业正陷入“高端失守、低端过剩”的尴尬时期。塔塔集团借助中国技术建成的世界级高炉,反而挤压了本土中小钢企生存空间。此时加税既能安抚国内产业集团,又能将矛盾转嫁给“中国技术入侵”的叙事。

现在大选临近,莫迪需要展现“强势领导人”形象。钢铁关税既能讨好民族主义选民,又可转移对8.2%通胀率的关注。正如《印度快报》分析的:“每1%的关税涨幅,就能在北方邦换来0.5%的选票提升。”

印度钢铁困局
莫迪在这个时候时候撕破脸面,和印度钢铁如今的困局是分不开的。细拆印度钢铁产业的状况,会发现令人震惊的失衡。产能过度虚胖,1.4亿吨设计产能中,实际开工率仅60%,闲置产能相当于日本全年产量。技术依赖性强,高端汽车板、硅钢片等产品90%依赖进口,中国宝武的产品占据45%市场份额。成本原材料受限严重,吨钢能耗比中国高28%,物流成本占比达12%(中国为6%)。
更讽刺的是,即便加征12%关税,印度车企仍宁愿多缴税也要采购上海宝钢的汽车板,因为本土产品良品率不足60%,而中国产品达99.5%。这种“用关税自残”的操作,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致命短板。
印度此番操作,更是体现在自己两头下注的表现。对美签订150亿美元军购大单,承诺采购500万吨美国LNG,开放医药市场,将仿制药关税从12%降至5%。对华钢铁关税精准打击中国优势产业,限制中资参与基建投标

但这种“两边通吃”的策略正面临反噬,钢铁关税导致汽车制造成本上升8%,塔塔汽车被迫裁员3000人;限制中企参与导致德里地铁三期延期2年,日均损失180万美元;在金砖国家峰会上遭巴西、南非集体施压。

中国对外战略还需升级
中国钢铁援印案例,暴露出对外技术合作的深层悖论。在市场和战略上,印度确实可以作为很好的贸易方,既市场潜力大,又绕开美西方的封堵。印度的合作的诚心却还没有自己的市场大。这种两难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同样存在。就像三一重工印度公司总经理的感慨:“我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就业,但在某些人嘴里,永远都是‘中国威胁’。”

莫迪的“自力更生”运动显示,脱离全球产业链,封闭发展难以借助外部资源与技术,只会让效率不进反退。印度手机关税导致智能手机普及率比同等GDP国家低23个百分点就是明证。
其试图在中美间渔利最终可能两面不讨好。就像印尼总统佐科的忠告:“大象打架时,小草要学会左右摇摆,但不能忘记自己会光合作用。”
这场钢铁博弈最终揭示的,不是谁输谁赢的零和游戏,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开放与自主间找到平衡的课题。真正的产业崛起,从来不是踩着别人的肩膀攀登,而是在相互成就中寻找文明的答案。
不知道是因为万斯的缘故,还是印度对华关税战的缘故,诡异的是,这两件事刚发生,印巴战争就发生了,看来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