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一位并不算家喻户晓的女企业家——57岁的范红卫,突然登上中国女首富的宝座,身家达到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1亿元),同时她掌舵的恒力集团以7800亿元的年营收超过华为,晋升为中国最大民营企业。
一边是刚刚经历行业洗牌、财富缩水的碧桂园杨惠妍黯然退居“后位”,另一边是石化-纺织-新能源全产业链集于一身的“女强人”横空出世。

范红卫1967年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家庭,学历不算出众,但却在纺织厂当会计时敏锐地捕捉到隐秘的商机。
跟她一起并肩作战的“另一半”陈建华,早期是靠收购废丝的小本生意起家,也算是硬生生在激烈的市场缝隙里闯出一番天地。
两人最初因业务往来结缘,彼此都能欣赏对方的拼劲与踏实,并把这段婚姻关系直接变为“事业合伙人”。
可以说,夫妻俩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只是简单的“家务分工”,而是志同道合、共同攻坚。

到1994年,他们筹措到300万资金(其中100万还是借来的),收购了镇上一家马上要破产的纺织厂,这就是恒力的雏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纺织厂算什么朝阳行业?”但在当时,纺织行业确实还有很大市场。
关键是,范红卫敢“下猛手”,不是像传统工厂那样运转松散、内耗严重,她第一时间整顿管理、引入奖惩制度,结果第二年就让这家原本半死不活的工厂扭亏为盈。
二、把“原料卡脖子”变成产业链整合的发力点很多传统企业之所以走不出“草根圈”,往往都被上游原料供应所掣肘。
纺织需要大量的PTA(精对苯二甲酸),当时中国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而且国际供应商有时还能“卡”你好几道。
2002年前后,凡是涉足下游化纤业务的企业都感觉到伸手受制于人。

这个时候,范红卫又做了一件“在外人看来有风险,在她看来是必经之路”的事情:她斥资22亿元,建起了自己的化纤厂。
外界有人嘲讽,说她凭什么敢跟国际巨头较量?可她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不做上游,就有可能被国际大厂挤压。
事实证明,向上游延伸不仅大幅节省了恒力的生产成本,还让中国市场有了新的替代供给。
2007年,恒力在PTA生产基地上又持续加码,最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到了2010年,恒力干脆一口气跨界房地产、酒店、国际贸易等领域,大连长兴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更是震动行业,令恒力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之一。
到了2023年,范红卫又盯上了新能源的风口,把部分资源投向锂电池研发,试图在“双碳”大背景下寻求未来新增长点。
有人觉得跨度太大,但从纺织到石化再到新能源,所有布局的本质都是“如何把几乎被别人拿捏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舍得”战略与财务稳健回头看恒力的发展,很难说它处处都保持保守和稳健。
其实范红卫的风格相当激进,“让利换市场”就是典型例子。
在行业低迷、需求放缓时,她反倒会用低价策略去快速抢占份额。不少同行企业“死扛价格”,最终却死在了账上。
而恒力因为它的上下游一体化优势,能够大规模摊薄成本。等到市场回暖时,那些被打压过的对手已经无力翻身。
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等波动时期,恒力都靠这一招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范红卫虽然在市场策略上很“拼”,却在财务和运营端始终保持“稳健+现金流至上”。
她非常看重“零库存”与“现款现货”原则,认为在经济波动期,宁可让出一部分利润,也要保持账面安全,才能在关键转折点来临时迅速出击。
亚洲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等大危局的时候,恒力现金流依然很健康,甚至在别人苦撑的几年里,再次完成逆势扩张。
到2022年,恒力的负债率只有55%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给后续“升级打怪”提供了极大的回旋余地。
四、夫妻档“共同体”和企业文化的“人才抓手”有些人认为,夫妻共同创业容易滋生内耗,甚至可能造成内斗。
但在恒力,这套“夫妻档管理”反而呈现出极高的效率:陈建华主要负责宏观战略决策,范红卫则擅长企业运营和资本运作,二人共同掌控股权,决策协同度很高。
事实上,这也避免了家族企业常见的“多头管理”或者“兄弟阋墙”问题。

对外投资、产能扩张、各类新项目上马,一旦他们达成共识,就能非常迅速地推进。此外,恒力内部还有一套成熟的人才激励体系。
范红卫深知,要想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血液,必须重视专业人才和核心团队的稳定性。
她给中层乃至基层骨干提供一定比例的股份或分红机会,不仅让员工在工资收入上“拿得体面”,更让他们对企业抱有长远信心。
这种模式让恒力长期保持较低的人员流失率,关键技术和运营经验不会轻易外流,为整个集团的持续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