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戚啊,你这个营部文书可是个好差事,怎么突然要回连队当兵?"营长皱着眉头,手指敲打着办公桌,目光灼灼地盯着我。
我叫戚国安,1952年出生在湖北一个偏僻的山沟里。1970年春天,我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命运的齿轮总是转得出人意料,因为一手好看的簪花小楷,我被调去营部当了文书。
那是1971年仲春时节,杨柳依依,营房前的操场上战士们正在训练。我站在营部大楼前的宣传栏前,专心致志地写着黑板报。营长路过看见了,走过来仔细端详:"好字啊,笔锋遒劲有力,小戚同志,你这一手字是从哪学来的?"

"是跟我们村的老秀才学的。"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解释道:"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就在院子里的土地上练,一练就是几年。"
营长听完,眼睛一亮:"好!咱们部队就需要这样刻苦的同志。这样,你明天就调到营部当文书,负责文件誊写和会议记录工作。"就这样,我离开了生活了一年多的连队,来到了营部。
营部的工作跟连队的训练完全不同。每天跟文件、报表打交道,写得手腕发酸。办公室里暖气充足,茶水充裕,比起连队战友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我这日子过得舒心得多。可越是这样,我心里越不踏实。
记得那年冬天,我回连队看望战友。刚进营房,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药酒味。原来是老班长韩守信在训练时扭伤了脚,正在擦药。看着他们训练场上的汗水,再想想自己整天坐在暖和的办公室里,心里头莫名地发堵。
1974年初,营里开始推荐优秀士兵提干。因为我在营部表现突出,又有文化,第一批就被列入推荐名单。可就在这时候,连队来了个新战士杨德明,竟然是我们村的。
那天傍晚,我去食堂打饭,远远就听见一阵吵闹声。走近一看,几个老兵正在欺负杨德明,说他是乡下来的土包子。我看不下去,上前阻止:"都是同志,何必这样?"
"呦,这不是营部的戚文书吗?"一个老兵冷笑着说,"在营部当差的大爷,管我们这些大老粗啥事?"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我脸上火辣辣的疼。

那天晚上,我躺在营部宿舍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入伍时的豪言壮语,想起连队战友们的辛苦训练,又想起自己这几年舒适的营部生活。忽然想起爹临别时说的话:"当兵就要像个兵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找营长,提出要回连队。营长惊讶地看着我:"小戚啊,你是不是疯了?马上就能提干,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机会啊!"
我低着头,但语气坚定:"营长,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可是,我不想当一个只会写字的文书,我想回连队,跟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流汗。"
营长沉默了许久,最后叹了口气:"小戚啊,你让我想起了我当年入伍时的样子。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
回到连队后,我从头开始,像个新兵一样训练。手上的茧子褪了又起,起了又褪。那些曾经笑话我的战友,看我这样拼命,态度也慢慢改变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韩班长,每次训练结束,他都会偷偷塞给我几片红糖:"老戚啊,你小子有骨气!这些天看你训练这么拼命,比我当年还要狠。"这句话,比提干的机会还让我珍惜。
就这样过了半年,连里来了个新的任务:选拔尖兵参加师里的比武。我主动请缨,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训练更加刻苦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晚上打着手电筒还在练。
比武那天,我看见营长和王排长都来了。他们站在观众席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拼尽全力,最终获得了第一名。领奖台上,我看见营长眼里闪着泪花。

后来营长告诉我:"小戚啊,你知道吗?当初我们都觉得你傻,放着好好的提干机会不要。现在我明白了,你不是傻,你是有骨气!当兵就该像你这样,有血性,有志气!"
1974年底,我光荣退伍了。临走那天,连长送了我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不负军人本色"。这面锦旗,我一直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它不断提醒着我:人这一辈子,选择比机会更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放弃提干的决定,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它让我明白,当兵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练就一身本事,为了对得起这身军装。我的文书工作做得再好,也比不上战友们在训练场上流的那些汗水来得珍贵。
退伍这么多年,每当我看到那面锦旗,就会想起营部的日子,想起训练场上的汗水,想起战友们的笑脸。也许在别人眼里,我放弃了一个大好的前程,但我知道,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韩班长和战友们的来信。他们说,我的故事一直在连队里流传,激励着一茬又一茬的新兵。听到这些,我就觉得,当初的选择值了。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的价值,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在于对军人这个职业的忠诚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