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和看到有人提到“无为”、“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为”等,虽然说法不一,偏重有异,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因为对语言的理解本就难以达到统一和规范。
但我从来也没有像今天上午这样的惊讶过:有人居于对“无为”的理解,与我的一惯认知恰恰相反!差点毁了我的三观。
今天上午,我在头条上看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有为与无为一一感悟道德经之五》,作者是网名叫“分秒必争丫丨Q云朵”。
这位与我是互相关注的网友在文中说:“我理解的‘无为’就是无行为,有思想。”
什么意思,“无行为,有思想”?
我得仔细想想,脑子一下子竟转不过来弯。
思考了几分钟后,我终于明白了。
天啦,我真的是惊掉了下巴!直觉告诉我,一个人没有“思想”可以生存,而没有“行为”怎么活下去呀?
很明显的例证,就是除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以外,其他动物,它们的脑子都十分简单,甚至可以说它们没有“思想”,但它们的生存却是优哉游哉!凭什么?还不是本能的“行为”。
对于这个星球的主宰者人来说,光有“思想”,没有“行为”,那不是废人会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1)作者引用了《道德经》第3章的句子:“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和第63章的句子:“为无为,事无事。”
就从作者这两句所引用的句子来看,老子并不是叫人们无所作为,也就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圣人(统治者)要有“为”,只不过他所“为”的是“无为”!
这里有点绕,请细细揣摩。
(2)作者又引用了《道德经》第49章的句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我不知这位作者想以这句语来说明什么问题,是要证明圣人有“思想”吗?
其实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否定的意味,圣人(统治者)在治理社会时,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而是以百姓普遍的思想为根据,来作出决策和实施方法。
换言之,治理天下者,不能有只属于自己的“心”,即不能有创造性的思想。
在证明系统中,自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作者引述的老子的话就是属于“自证”范畴。但这几处所谓的自证,不能证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无为就是无行为,有思想。”
反而恰恰相反,如若细读《道德经》的文本,会得出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应该是:所谓“无为”,就是人不要有独创性的思想,但要有所“为”,不过“为”要顺其自然,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朋友,你怎么弄反了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老子心中真正的“无为”?
我的理解是:
“无为”永远不会指行为上的无所作为(那是懒人或躺平者的借口),而是主要特指人的思想意识一一不要调动其巨大的潜能,最好是关闭它,永远都不要使其运行!
“无为”就是无心而为,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有刻意的目的。有了目的,你就被目的所制约,你的所做所为就不自在了。
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像大自然一样,在“天道”的引领下,有章可行,有律可依,四季轮回!
最后,我还想引用《道德经》中第19章中的一句话,来阐释“无为”的问题:“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应该说,这是老子关于“无为”的最形象的表达!
概言之,“无为”就是素、朴、少、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