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职业足球,身体是第一位的——单谈“技术为王”毫无意义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重走长征路”上提及中国足球要重拾“技术为王”,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左右了。“技术为王”四个字充斥于互联网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重走长征路”上提及中国足球要重拾“技术为王”,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左右了。“技术为王”四个字充斥于互联网舆论,受到了很多球迷专家嘴上的追捧。

深耕职业足球的大V博主小鳄哥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宋凯主席提出的中国足球“技术为王”的倡议(目前还只是挂在嘴边传唱的倡议还没见什么实际行动),小鳄哥在抖音中关于这一点的阐述视频如下:

小鳄哥列举了两名技术出色的亚洲黄种人球员李刚仁和远藤航。两位本赛季在巴黎和利物浦,都逐渐向边缘人物滑去,这不是两人的技术不精湛,而是他们的身体让他们的技术无法更好地在法甲、英超、欧冠这个级别施展,他们在这样的比赛中的实战能力(技能)偏弱。

李刚仁近期比赛数据

远藤航近期比赛数据

当然,他们回到亚洲,相对亚洲水平来说,技术和身体俱佳的他们,依然是亚洲的顶尖球员。

李刚仁在去年的一期节目中,谈到他刚去瓦伦西亚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同龄孩子技术很一般(和自己比),但一到了比赛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那种快节奏高对抗的比赛中,西班牙小球员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而自己虽然有技术但一开始很难适应。

李刚仁访谈中提出的现象,只要是保持空杯心态,积极关注欧洲青训的球迷,很多都可以看到,那是李刚仁对真实情况的描述。

小鳄哥提出,想成为顶尖职业运动员,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身体与技术、精神属性三位一体,形成最佳的组合。而成为一个职业球员,是有身体门槛的,没达到这个身体门槛要求,技术再好也无法成为职业球员。

我赞同小鳄哥的观点。

中国足球史上那批能够在欧洲踢上顶级职业联赛的球员,比如孙继海、李铁、杨晨,也把踢英甲(已经被英超俱乐部相中)的范志毅算上,无一不拥有亚洲球员中顶级的身体素质,这是他们竞争力的基础,绝非因为什么技术。以身体为基础再加上其他素质一混合加成,配合当时中国的黄金市场,造就了那个年代中国足球留洋欧洲的繁荣。

再换一个通俗易懂的角度,C罗梅西小罗也好、内马尔小白哈维布教授也罢,他们的技术是顶尖的存在,而且技术这玩意儿,随着日积月累的肌肉记忆,会越来越好,会日臻化境。但是,当他们年龄向40岁靠拢或者超过40岁的时候,无论他们拥有多好的技术,他们也无法发挥年轻叱咤风云的能力,他们也会淡出世界的中心直到谢幕。因为,他们老去的身体(防杠:这里说的是身体依然在职业门槛之上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支撑技术的运用发挥,无法应对高对抗高强度比赛要求。

而德尼尔森、罗比尼奥这样技术非常精湛的球员,并没有在世界顶尖球星的阵营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身体第一位”这个问题。

任何竞技体育,都是如此。

现阶段,在中国单纯强调“技术为王” ,或许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可能会让青训一线从业者,忽略了依托于身体天赋的选拔,忽略了球员身体机能的开发,忽略了主动创造能够打磨球员实战技术(技能)的条件,而花大量时间精力(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练习对比赛对球员成为职业球员并没有太大用处也缺乏检验但好看的静态技术(俗称“基本功”)。

我个人认为,单一在嘴上提倡“技术为王”,还不如在竞技足球青训领域,严抓落实“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结合实战相互促进,去锤炼实战技术(技能)。最重要的是,中国足协,必须实干去创造球员良好的实战条件。

一切狠抓落实,并且搭建好中国青训的竞赛体系(这是根基也是与足球发达国家青训最大的差距),立足中国,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中国特色与世界先进相结合——哪怕参照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集中资源力量搞足球特区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