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及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和悠久的历史,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阿勒泰地区
• 金微山、金山、阿勒坦山:阿勒泰地区以阿尔泰山得名。《后汉书》称此山为“金微山”,新旧《唐书》称“金山”,清代一般称为“阿勒坦山”或“阿尔泰山”。“阿勒泰”在现代哈萨克语中作为地名沿用,古突厥语中表示“金子”之意,反映出阿尔泰山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
历史上,阿勒泰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国北疆民族游牧、驻屯和设立牙帐之所,也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唐代起,中央政府开始对其实施有效管辖,先后设立瑶池都督府、昆陵和濛池二都护府、金山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进行管理。
阿勒泰市
阿勒泰市古代是中国少数民族牧居地,秦代是塞中人在此牧居。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归属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政权。清朝时期,这里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后属阿尔泰办事大臣治理。1953年,承化县改为阿勒泰县,1984年,撤销阿勒泰县改制为阿勒泰市。
布尔津县
• 蒙古西部草原:布尔津县古称蒙古西部草原。秦代与两汉时期均属匈奴,三国时期属鲜卑,宋朝后,归铁木真统有,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布尔津一带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同时也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属下的游牧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阿尔泰办事大臣的管辖地。1919年布尔津正式设县。
富蕴县
富蕴县原名可可托海,1941年改设治局为三等县,定名富蕴,取“天富蕴藏”之意,因该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历史上,富蕴县所在区域先后为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地,后来归属于西辽、蒙古汗国、元朝等。明朝时,为瓦剌游牧地。清朝时期,属准噶尔汗国辖地,后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管辖,再后来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
福海县
• 布伦托海县:福海县旧称布伦托海县,“布伦托海”哈萨克语意为五彩丛林。民国10年(1921年)设布伦托海县,民国31年(1942年)改称福海县。福海县所在地区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秦汉时期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驻牧地,后来历经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的统治,唐朝时辖于北庭都护府,元朝归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清朝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统领。
哈巴河县
哈巴河县因哈巴河而得名,“哈巴”系蒙古语,意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也有一说意为“鳑鲏”(即五道黑)鱼,因河产此鱼得名,哈萨克语还可解释为森林茂密。这里曾是塞种人、匈奴、西突厥、鲜卑等民族的聚居地,唐朝时辖于北庭都护府,元朝归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清朝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统领,清初为青色特启勒图盟新土尔扈特蒙古游牧地,先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后属阿尔泰办事大臣治理。1912年置哈巴河设治局,1930年升格为县。
青河县
• 青格里河设治局、布尔根设治局:青河县地名来源于“青格里河”,蒙古语意是“美丽清澈的河流”。先秦时期这里就有频繁的黄金贸易活动。秦汉时期,青河属匈奴之地,三国属鲜卑,北周和隋唐时期,属西突厥游牧地,唐代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地域。清朝初期归准噶尔管辖,民国先后在布尔根设治局和青格里河设治局,后升格为县,1981年设青河县至今。
吉木乃县
• 吉别乃:吉木乃县的“吉木乃”是“吉别乃”的音译,来源于公元六世纪时期一氏族名,在哈萨克语里是“杨树林”的意思。秦汉时,呼揭、匈奴相继驻牧于此,魏晋南北朝时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驻牧,隋唐之际,为西突厥葛逻禄牧地,唐王朝先后设大漠、阴山、金山都护府管辖其地。五代、宋、辽时期,克烈、乃蛮等部在此游牧,西辽曾在此设西部招讨司。1916年设吉木乃县佐,1930年升格为县。
阿勒泰地区及下辖各县区的古称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