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木心先生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
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悲剧的真相;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还某些历史人物和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一个清白;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有重大误差的和研究方向稍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那种恶意攻击别人、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错误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
木心先生(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 ,他出生于浙江桐乡市乌镇东栅栏杆桥,原名孙璞,字玉山,又名孙仰中,中国当代画家、文学家、诗人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素履之往》;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画集《木心画集》;绘画作品《浦东月色》《纠缦卿云》《渔村》《舞蹈者》《晴风》《朝霞》《战争前夜》《歌剧》等。木心的文字精雕细琢。他的诗自不必说,散文或随笔,以及他的小说,文字也都很考究。他非常重视文体,木心认为,艺术跟生活应该是有距离的。木心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木心先生对《红楼梦》观点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文学理解,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1. 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肯定
木心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在于细节的玲珑剔透和整体的冷酷控制。他指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曹雪芹能够将生活中的细节转化为艺术,同时又不被生活所局限。他强调,《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幸亏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而是超越了自传的局限。
2. 对红学研究的批评
木心先生对传统红学研究持批评态度,认为许多红学家的研究充满了恶意和愚蠢,将《红楼梦》的学术研究变成了“嘁嘁喳喳”的琐碎之事。他主张艺术评论应当专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作者的生平或背景。
3. 对曹雪芹的理解
木心先生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他拒绝世俗的生活方式,选择为艺术而殉道。他还指出,曹雪芹的性格与贾宝玉截然不同,曹雪芹更像是一个“大师”,而非小说中的柔弱书生。
4. 对《红楼梦》中诗词的评价
木心先生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为“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他认为这些诗词只有放在小说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单独拿出来则失去了其美感。
5. 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木心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悟道”之书,其核心在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即通过繁华与虚无的对比,揭示人生的空幻。他还指出,《红楼梦》并非一个简单的悲剧,而是通过因果循环来探讨人生的哲理。
6. 对高鹗续书的看法
木心先生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持中立态度,认为高鹗虽有不足,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曹雪芹的创作。
木心先生见不得谁糟蹋红楼梦,他的观点展现了他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红学研究的批判性思考,他强调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作品。可是他的红学观点许多也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以为幸亏不是曹雪芹的自传,《红楼梦》有自传性,但自觉摆脱了自传的局限。
比如他终究还是以为曹学家,属于曹家沟派系。比如他对于朝代和国都的判断:曹雪芹立大纲,真是立得好!我们来看:地点选得好。京城,首善之区。四季如春,或四季如冬,都不太好写。但他在书中又不明写南京。他知道一涉实地,就流俗。朝代也选得奇妙,更高超了:曹本人是入旗的汉人,又是汉文化的伟大继承人。他不愿以满人眼光看汉文化。于是将时代虚拟,甚有唐宋之气——这是他审美上的需要。试想宝玉、黛玉等等都穿清朝服饰——完了,焉能写下去?所以整个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建筑、庭院、生活道具等等,纯粹汉文化,有唐宋遗风,看不到满人的习俗。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木心先生对于红楼梦作者的判断:
曹霑(约1715—约1763),字梦阮,号雪芹,另一号为芹圃。 祖父曹寅,父曹頫。曹寅是大官,江宁织造。文采好,出过诗、文、剧本。曹家豪富,以康熙六次出巡南方,四次住在曹家可见。也可见曹雪芹幼年生活环境多么豪华,决定了《红楼梦》的现实资料。曹雪芹十岁后这么穷,处在康乾的太平年间,如他肯就职,不至于穷到举家食粥,年命四十而断。
木心先生对于作者的判断:
一,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不肯经商做官,仅以卖画谋生。
这个推断是绝对错误的。
二,脾气大,不愿受委屈。
这个推断基本上也是错误的。
三,是个唯美派,艺术至上者。
这个推断是一般性错误。
四,对自己的天才,有足够的自信。
这个推断勉强算对。
五,早就立定志向,为艺术而殉道。
这个推断是错误的。
六,他“好像”读过叔本华、尼采。为什么?他熟读释家、道家经典——佛家的前半段,就是悲观主义,道家的后半段,就是超人哲学。
这个推断是半对半错的。
虞美人 明· 严绳孙
征帆只是悠悠去。去也知何处。
泪痕休渍别时衣。
弹与烟鸿犹得向南飞。
月华几夕清如洗。料得卿归矣。
暗愁如雾又黄昏。
有个盈盈相并说游人。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