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病重,一直卧床不起;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与袁恕己为首的五位大臣毅然决然地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就这样,一代女皇就此落幕,而太子李显则再次登上了帝位,史称“神龙政变”。
五大臣有拥立之功,本该前途无量,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他们五人虽然同时拜相封王,但不久后,唐中宗李显便借机将其罢免并被全部流放,在贬谪途中,两位大臣流放致死,其余三人惨遭虐杀。
张柬之年少之时非常酷爱读书,尤其喜欢钻研经书史籍,后来他考中进士任清源县丞;公元689年,朝廷以贤良科目进行召试,当时65岁的张柬之参加了此次考试。
他最终以对策第一的成绩而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得罪了武则天,结果被贬为合州与姚州刺史。
公元704年,在狄仁杰与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升任为宰相;次年,他趁武则天病重之际,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与袁恕己四人发动政变,唐中宗李显这才再次登上了帝位。
中宗继位后,张柬之因功升任天官尚书,获封汉阳郡公;随着李显的上台,这使得原本有希望成为储君的武三思感到彻底无望,作为武则天之侄的他,权力逐渐被削弱,因此武三思对其恨之入骨。
不久之后,武三思联合李显的皇后韦氏劝说皇帝,在封张柬之为汉阳郡王的同时罢免他的宰相之职,而后被流放到泷州;公元710年,张柬之在忧愁和愤懑中离世,终年82岁。
崔玄暐年轻时以学问品行著称,深受叔父崔行功的器重;后来他考中明经科,开始步入仕途。
公元703年,武则天已称帝13年;此前,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诬陷忠良,打压不肯依附的大臣,崔玄暐拜相后,他上书女皇,为蒙冤之人伸冤;最终,武则天将这些人全部赦免。
神龙政变后,崔玄暐因功擢升为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武则天对他说:“别人都是他人推荐,唯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人才,为何要这么做?”
崔玄暐答道:“这正是为了报答陛下之恩。”
武三思多次在李显面前进谗言,于是唐中宗便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崔玄暐为博陵郡王,并罢免其宰相之职,流放古州;他在流放途中病逝,时年68岁。
与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位功臣相比,张柬之和崔玄暐的结局还算是比较好的;因为他们三人均未善终。
平阳郡王——敬晖敬晖20岁参加科举,参加明经科考试而中举;公元698年,他升任卫州刺史。
敬晖赴任之时,正值秋收季节,由于河北诸州刚遭受突厥侵扰不久,官府担心突厥再次袭击,于是不顾农事,开始征调更多人修建城防;他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令其返家秋收,这一举动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神龙政变后,敬晖因功受到免死罪十次的特恩,迁为侍中,获封平阳郡公。
政变之时,洛州长史薛季昶劝其将武三思一并处死,以绝后患,但张柬之与敬晖二人认为他难以作恶,因此没有听从。
武三思把持朝政之后,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的同时也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失去了实权;公元706年,在被贬往琼州途中,他被武三思派去的酷吏周利贞折磨致死。
桓彦范为人慷慨豪爽,早年以恩荫调任右翊卫;由于他受到狄仁杰的赏识,因此擢升为监察御史。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从梦中惊醒,得知情况之时,对太子李显说:“这次政变是你的主意?你可以返回东宫了。”
就在此时,桓彦范进言说:“太子不可回东宫;昔日高宗李治驾崩,将爱子托付陛下,却久居东宫,如今天意民心在李唐,群臣不忘高宗恩德,故此尊奉太子,请陛下传位于太子。”武则天不再多言,次日便禅位于李显。
中宗复位后,桓彦范因功被任命为纳言,获封扶阳郡公;不久后被武三思排挤,最终他被册封为扶阳郡王,失去了实权。
公元706年,武三思以诬陷韦后之罪,通过中宗颁布诏令,将桓彦范流放到贵州;在被贬途中,周利贞命人将他绑起来,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彦范的皮肉都被竹槎刮掉,而后被乱棍打死,终年54岁。
袁恕己早年曾任司刑少卿,后来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四人联合发动神龙政变;兵变成功后,他因功升任中书令,获封南阳郡公。
袁恕己也遭到了武三思的迫害,在罢去宰相之职的同时加封南阳郡王;在流放环州途中,武三思命周利贞暗杀袁恕己。
周利贞知道他平时喜欢吞食黄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毒性发作,疼痛难忍,指甲磨尽之时,最终被周利贞击杀。
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与袁恕己五人相继被贬,除了武三思借机排除异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五大臣颇具功高震主之势。
唐中宗李显担心被五位功臣架空,因此借机将他们排挤出权力核心,不曾想,武三思却依旧不肯放过他们,非要将这五人置之死地。
当李显驾崩,其弟睿宗李旦再次登上帝位后,敬晖、桓彦范与袁恕己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早知是这种结局,当初五位神龙政变的功臣还不如撒手不管,或许还能得个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