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吴谦大校警告:人民如果长期歌舞升平、娱乐至死,离危亡就不远了

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话,至今仍然是一句真理。尤其是在近几年,“摆烂”文化越发盛行,这本是对“内卷”
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话,至今仍然是一句真理。

尤其是在近几年,“摆烂”文化越发盛行,这本是对“内卷”的无声抗议,但很多人却将其和不思进取、娱乐至死进了混淆,在本该拼搏的年纪沉迷“奶头乐”无法自拔。

对此,吴谦大校在公开演讲中发出了警示:“人民如果长期歌舞升平,娱乐至死,距离危亡可就不远了”

那么,吴谦大校为何会这么说?

娱乐至死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娱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缓解压力、丰富生活的有益方式,本身并没有错。

而“摆烂” 同样如此,它只是一种自我调侃式的生活态度,是人们释放情绪的出口。

这两者本质上都只是一种人类放松的方式,并不能说错误,但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到质变的界限,娱乐同样如此。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一旦逾越合理边界,过度沉溺娱乐,最终将酿成悲剧,正所谓 “过度娱乐便会致死”。

娱乐的 “度”,恰似平衡木上的支点,一旦失衡,带来的将是不可挽回的后果。

可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令人深思:

在针对全国 10-18 岁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调查中,将 “网红” 列为理想职业的比例高达 36.8%,而渴望成为 “科学家” 的青少年占比仅为 9.7%。

这一悬殊差距,直观地反映出娱乐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 2000 年前后的同类调查中,“科学家” 始终稳居青少年理想职业的前三甲。

短短二十余年,职业理想的天平发生如此巨大的倾斜,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娱乐氛围的巨变。

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其根源在于娱乐至死的氛围在社会中不断发酵。

打开手机、电视,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网红、明星的动态,从社交媒体的日常分享,到综艺节目的轮番轰炸,娱乐信息无孔不入。

相比之下,科学家们埋头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的事迹却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根据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统计,在 2023 年,一条娱乐八卦新闻从发布到全网传播的平均时效为 2 小时,而类似 “量子计算机新突破”“新型疫苗研发成功” 等重大科技新闻,其传播时效却长达 12 小时。

这六倍的差距,不仅是传播速度的差异,更是社会关注度的真实写照。​

有人将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网红、明星收入高,认为逐利心理驱使人们倾向于选择高收入职业。

诚然,网红头部主播单场直播带货销售额动辄上亿,顶流明星一部影视作品片酬高达数千万,这些数字极具冲击力。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科学家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用于支持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而网红、明星的收入则来自社会大众的打赏、消费。

这意味着,民众的选择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网红、明星的商业价值。

正是社会大众对娱乐内容的过度追捧,形成了娱乐至上的氛围,这种氛围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娱乐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而这种,过度娱乐化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回顾历史,经典案例实在太多太多。

商纣王建造 “酒池肉林”,与宠臣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商朝覆灭,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放眼世界,古罗马帝国后期,贵族们沉迷角斗士表演、奢靡宴会,社会风气腐化,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走向分裂。

这些历史教训无不证明,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衰败,往往与娱乐泛滥密切相关。

社会危机

事实上,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娱乐至死现象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局部问题,而是蔓延至世界多国的社会隐患。

其中,美国与日本作为在全球经济与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其因过度娱乐化引发的社会困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美国长期稳坐世界霸主之位,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逐渐滋生出懈怠心理,“忧患意识” 日渐淡薄。

在此背景下,美国娱乐业迎来爆发式发展,好莱坞电影产业每年产出大量影视作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的流行音乐、综艺节目等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同时,美国政府为巩固其全球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霸权与文化入侵战略,试图借助强大的传媒力量,将自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融入娱乐产品,向其他国家输出。

这种由政府推动、资本助力的娱乐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加速了娱乐至死的进程。

很快,娱乐业的过度繁荣便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数据显示,自 1980 年至 202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 22% 下降至 8% ,大量工厂外迁,国内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 理念盛行,表面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快乐成长,但实际上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滑。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数据表明,约 31% 的美国四年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高中毕业生中约 25% 无法满足大学入门课程的要求,许多民众沦为实质上的 “文盲”。

这些缺乏专业技能与知识储备的民众,既无法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也对辛苦的蓝领工作表现出抗拒态度,加剧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等到了如今,美国政治领域也深受娱乐化侵蚀,甚至总统大选逐渐演变成一场 “网红比拼”。

竞选者们不再专注于政策阐述与治国方略,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吸引流量,利用夸张言论、话题炒作获取关注度。

2020 年和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上关于竞选者的娱乐化话题热度,远超政策讨论,政治选举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被严重消解。

日本同样深陷娱乐至死的困境,整个社会呈现出畸形发展态势。

上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达到巅峰,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民众财富迅速膨胀,社会弥漫着享乐主义氛围。

人们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娱乐消费急剧增长,动漫、游戏、偶像产业蓬勃发展。

但等到1991 年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被称为 “失去的三十年”。

尽管经济遭受重创,但娱乐产业的惯性发展并未停止,反而在低迷的社会环境中愈演愈烈,如今的日本社会,年轻人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低欲望社会” 现象盛行。

可以说,整个日本展现出一副“燃烧殆尽”死气沉沉的样子...

可以说,美日两国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娱乐与 “摆烂” 本身并无过错,它们可以是人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的方式。

但一旦过度,将其异化为不思进取、娱乐至死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造成严重危害。

“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崛起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我们必须从美日的困境中汲取经验,合理引导娱乐产业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既要发挥娱乐产业的积极作用,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又要避免陷入娱乐至死的陷阱,激励广大青年投身于国家建设,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中国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