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强东在京东内部管理培训会上痛批部分高管,称“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能让刘强东发这么大的火,是因为京东部分高管一心沉迷于PPT,把未来工作目标吹得天花乱坠,但是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却一塌糊涂。
其实,在职场中靠PPT一路往上攀爬升职加薪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调侃,干活干的好不如PPT做得好。可怜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干活的老黄牛,因为PPT做的不好,到头来为别人做了嫁衣。靠PPT上位的陋习,确实需要好好整改了。
京东一路走来属实不易。
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刘强东曾说,自己在1998年开始创业,2007年因为融资,首次被媒体关注。这十年期间,他有六年住在农民搭的工棚里面,四处漏风。还有四年,他是住在自己的办公室,不仅是为了节省房租,更重要的是亲自做客服。因为互联网时代,客服对服务的需求是24小时的。在那个年代,有无数的网友都是夜猫子,凌晨一两点,在论坛里提问题很常见。当时,京东没有钱,但是为了确保服务做到最好,刘强买了一个老式闹铃,每两个小时,闹铃就响一次,这个闹铃一响,就跟地震一样,即使睡得再沉,也会被吵醒。
2006年,今日资本徐新和刘强东在北京见面。拥有投资人敏锐眼光的徐新,很快意识到刘强东是一匹黑马。当时刘强东说自己需要200万美元,徐新大手一挥,直接投资了京东1000万美元。
2008年是京东最危险的时候,当时的京东成长非常快,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融不到资。后来,在今日资本徐新的再次帮助下,京东一共融到了2000万美元,度过了2008年底的那一次资金缺口。从2008年之后,刘强东的头发前面总有一撮是白的。
高瓴资本张磊对京东的投资稍稍晚一些。
2010年,当时刘强东的融资需求只有7500万美元,但是张磊告诉刘强东,这个生意要么投3亿美元,要么一分钱都不投,因为不烧足够的钱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是看不出来核心竞争力的。在当时国内的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中,这是单笔投资量最大的案子之一,高瓴也一度被人取笑为“人傻钱多”。
自此,京东发展越发迅速,逐渐奠定了京东在电商行业的江湖地位。
2014年,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让徐新和张磊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也有很多知名投资机构错过了投资京东,比如纪源资本和经纬创投。
纪源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曾说,当年因为一场大雪,让他们错过了京东。2008年,符绩勋和刘强东曾在上海见面。当时的符绩勋,在投过百度之后,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在投资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到资本的效率,资本的效率越高,投资的价值就越大。当时,京东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去建仓库,因为京东在上海的仓库被大雪给压坏了,需要投仓库,投物流,投配送等等这些。当时的符绩勋,并没有考虑到京东本身的单位经济和单位模型,还有规模效应,他只是简单的去想,资本效率是否足够高。在经过一系列考虑之后,符绩勋觉得这件事情不太可行。加上当时京东刚到B轮,估值也不高,就放弃了,后面也没有再跟进。
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则这样说,当年的京东,其实他们都看过,当时也讨论了很久,最终所有人决策说京东不能投。徐传陞说,当时觉得大家的决策是对的,因为2008年底正值经济危机,京东却拼命的在烧钱,所以很多投资人是很担心京东2009年会断粮的。当时刘强东见了几十家VC,整整融资了九个月,最终是一家香港基金投了钱,加上徐新自己也加码了,才助力京东度过了危机。当然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中国后来4万亿下去,2009年6、7月份又反弹了,后面整个市场又活起来了。所以,徐传陞的感悟是,有时候投资就是很无奈的,你做了所有正确的判断,非常理性的觉得不应该投资了,但是后面还是错过了。
在之前的演讲中,关于创业,刘强东曾经提到,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无非就是四点——团队、用户体验、成本和效率。如果做到这四点,创业一定会成功。
也许正因为创业的九死一生,才会让刘强东在这次大会上发这么大火气。毕竟,能把一家企业运营成功并且能够上市,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往往比的是谁先犯错误,一旦谁先犯错误,谁就输了。而高管在企业中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刘强东对高管的高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次会议上,刘强东也重点强调,管理层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新词为自己做粉饰,而是应该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