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头条1822老学长,不可搬运抄袭。
中山大学是我国拥有百年历史的985名校,底蕴深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现在的中山大学是在2001年合并了中山医科大学而来,随后规模继续扩大,成为拥有5个校区,文理工医农兼备的“巨无霸”级高校。网友们对其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成为华五级别的顶尖名校。
国家对中大也非常支持,预算经费25年升至全国第6名,达到了216亿元,已远超武大华科。然而近几年不管在大学排行榜上还是录取分数上,中大却被武大华科有拉开的趋势,网友们也对中大的发展争论不已。
本文来看一下中大的相关情况,中大Vs武大华科相关数据,放置于文末。

图源:光明网
01
规模越来越大
中山大学目前拥有在校生近7万人,规模已经超过了武大华科。得益于国家和广东的支持,有着庞大的经费支撑,建设了3个广州校区,1个珠海校区,1个深圳校区,从而可以将学科布局完备。
目前的中大学科横跨文理工医农。只要能想到的院系(除了军事),在中大几乎都有,比如农学院、生态学院、旅游学院、国际翻译学院、海洋学院、大气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等等。
大家都知道中大是文理医强校,但工科布局并不落后,工科设置齐全。除了电子信息类学科院系外,还开设了范围广泛的工科院系例如土木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化工学院、环境学院、先进制造学院(机械)、海洋工程学院、核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等等。有的学院,可能很多工科强校都没有开设。
在校生规模还在持续扩大中,2024年共录取近2万名新生(19942人),其中有8155 名本科新生和11787 名研究生。如此庞大的学科和学生规模,体现了中大的雄心壮志,也让网友对中大的发展期待值拉满。

图源:中大官网
02
中大Vs武大华科
中大合并之后,综合实力大涨,曾经一度杀入软科排行榜全国10强。在2020年前的软科排行榜上,较长期位居前10名,与规模相近、排名接近的武大华科分数那时候也很接近,被称为“武中华”小团体。不过在2020之后,中大渐渐淡出前10名。
综合排名:最新软科排名全国第12名,而武大华科分列第8和第9名。看上去似乎名次还没有完全拉开,但是从指标分上看已经与武大华科差距40分了,也就是说中大与前面院校的差距在拉大,与后面的院校例如北理的差距在拉近,仅差2.8分。24年中大第11名,领先12名的北航2.4分,25年就被北航超越了。在QS和THE两个国际榜单上,已被武大甩开。

图源:软科
学科实力:中大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让对其抱有极高期望的网友有些失望,仅获得14A类(2A+),而且2A+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生态学,工科学科没有一个进入A类,数理化生四大核心理学学科缺乏A+引领。同期的武大则有4个A+,4个A类工科学科。医学领域,与华科在学科评估和一流建设学科评选上势均力敌,工科则无可比性。中大第五轮学科评估网传中大取得了3A+,网传增加了一个公共管理。在工科上,依旧没有特别好的消息传出。
录取分数:24年26省主代码平均投档线,武大华科实力接近,大约在646分左右,而中大则在638分左右,从分数上看“武中华”小圈子有解体趋势。
同专业来看,目前中大能保持不掉队的不多了,大部分专业都有些力不从心。以山东为例,临床五年投档省位次:中大4014,华科2641;计算机位次:中大2858,华科1340,武大1525。物理:武大2184,中大4973(珠海),华科2516。
以重庆为例,临床五年投档分数:中大655(深圳),华科658;计算机:中大664,华科670,武大668。物理:华科662,中大657(深圳),武大663。
优势突出:中大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具备区位优势,地处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为中大的就业提供了空间。
雄厚的资金预算(全国第6,突破200亿),为高端人才引进及高端科研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最突出的表现论文和高端人才数量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专任教师中占比约15%。在科研和论文指标上,已经逼近华五,例如ESI最新排名全国第6,ARWU学术榜上位居全球第72名(内地第7),这些都是中大进一步从规模发展成质量的学术基础。
科研成果开始展现,在经历了前些年的沉寂之后,中大在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收获颇丰,获得5项二等奖,略遗憾的是医学占比较大,有3项。
中山大学目标比较清晰,也早已经意识到规模大不等于质量好,在25年2月份广东全省教育大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努力实现“由大到强”,清晰地表明了学校的发展目标,符合中大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双一流发展战略。

图源:中大官网
03
回顾与建议
一所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有众多世界一流学科和拿手绝活。在国家双一流战略之下,如何建设成功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大的根本目标,而世界一流学科恰恰看的就是质量。
中大录取分数与综合实力出现偏差,一方面是因为当下新工科处于风口,这是中大目前尚存的短板,另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的招生策略与考生需求尚有差距。
中大提出“由大转强”策略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所需,优化学科结构,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磨合的过程,网友们不必着急。换句话说,中大正处于质量飞升前的“渡劫期”,一旦化茧成蝶,未来不可限量。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的图表,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