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曾经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孙玉国被遣返原籍,从副大军区级干部变成了普通老

1980年,曾经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孙玉国被遣返原籍,从副大军区级干部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如此大的身份反差也引发了街坊邻居的议论,但孙玉国却用实际行动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更重新赢得了外界对他的尊重! 1969年,孙玉国是边防部队的一个连长。在珍宝岛那场举世闻名的自卫反击战里,他确实是条汉子。当时情况特别紧张,对方火力很猛。孙玉国带着他的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跟对方硬碰硬。他指挥果断,自己也冲在最前面,好几次都差点挂了。 那一仗,我们打赢了,打出了国威军威。孙玉国一战成名,成了全国人民敬仰的“战斗英雄”。荣誉像潮水一样涌来,各种报告会、表彰会,他成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 说实话,一个基层军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这很正常。但孙玉国后来的路,走得有点太快了,快得让人眩晕。 从连长到团长、师长,再到省军区副司令员,最后到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他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这种“火箭式”的提拔,在和平年代,是极不寻常的。为什么?因为他被卷入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漩涡。他成了那个时期被树立起来的一个典型,一个“英雄”符号。 把一个军人,尤其是一个只懂打仗、性格直率的军人,猛地推到政治的风口浪尖,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他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一下子扔进了大海深处。能不呛水吗? 果不其然,历史的潮水一退,那些被推上浪尖的人,自然就摔了下来。1976年,对过去的许多事情要重新审查。孙玉国因为那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 审查过程很漫长,也很煎熬。最后,组织给他的结论是:没有搞阴谋,但在那个位置上,说过一些错话,做过一些错事,属于“说错话、办错事、站错队”的“三错”干部。功是功,过是过。功,国家没忘;过,也得承担责任。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回到原籍,当一个普通工人。 孙玉国被分到了丹东一个兵工厂。上班第一天,他就成了全厂的焦点。工友们都想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大人物,现在是个什么样。他们以为会看到一个愁眉苦脸、满腹牢骚的“落难凤凰”。 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沉默、肯干的汉子。 车间主任给他安排了个最简单的活儿——掰铁丝。这活儿,枯燥,没技术含量,还有点瞧不起人的意思。孙玉国一句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干了起来。他干得很认真,一板一眼,比谁都卖力。 后来,厂里要加工一批炮弹的弹底火塞,这可是个精细活,要求精度非常高,公差要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比头发丝还细。没人敢接,怕出事故。 这时候,孙玉国站了出来。他说:“我来试试。” 很多人都捏着一把汗。你一个当大官的,会摆弄车床?可孙玉国,当年在部队就是技术能手,玩这些铁家伙是他的老本行。他穿上工服,戴上护目镜,站在车床前,那股专注劲儿,跟当年在战场上没什么两样。 结果,他加工出来的零件,件件合格,全都是优等品。 这一下,全厂的人都服了。那些怀疑的、看热闹的眼神,慢慢变成了敬佩。大家伙儿开始明白,这个孙玉国,不光在战场上是英雄,在车间里,也是一条好汉。 孙玉国用他手里的卡尺和车刀,一点点赢回了本该属于他的尊重。 他不仅技术好,为人也特别低调、谦和。他从不提过去的辉煌,从不抱怨现在的不公。别人跟他开玩笑,喊他“孙司令”,他也只是笑笑。厂里分房子,按资历他根本排不上。可老师傅们打心底里佩服他,联名写信给厂领导,硬是把一套好房子让给了他。 孙玉国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不能再搞特殊了。”最后,他住进了一间又小又暗的旧房子。 从1980年到90年代,他在那个工厂,从一个普通工人,靠着自己的技术和人品,一步步干到了副厂长。请注意,这一次的“副厂长”,和当年的“副司令”,含金量完全不同。这一次,是他用汗水和人格换来的,没有任何水分。 2005年,有记者去采访他。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过着最普通的老人生活,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回家给老伴做饭,偶尔和老朋友下下棋。记者问他,对当年的事,心里有没有怨气? 孙玉国说了一段话。他说:“我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我一个农村娃,没想到能当上那么大的官;二是我没想到,会摔得那么惨;三是没想到,我摔倒了,还能重新站起来,过上今天这样平静的生活。” 他顿了顿,又说:“和那些牺牲在珍宝岛的战友比,我活到了今天,已经很知足了。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