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会谈结束,中美连谈5小时,特朗普承认:中国态度很强硬 中美这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演的新一轮经贸谈判,第一天就打了满堂红——双方谈了足足五个多小时,从下午一直谈到晚上八点。 综合报道来看,在中美谈判的“休息时间”,记者全在出口等待采访,可惜的是,不论是中方还是贝森特,两边谁也没停下来说一句话,直接快步离场。 这一举动本身就透露了点意思:要么是谈得太累懒得回应,要么是内容实在敏感,不宜对外张扬。 这次会谈的背景相当紧迫。三个月来这已是第三轮磋商,关键在于美国此前实施的关税政策即将到期。如果无法达成新共识,美方威胁将对上千种中国商品加征超高关税。 虽然美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宣称谈判态势良好,中方早已亮明底线:单边关税必须取消,更反对将地缘政治问题捆绑进经贸谈判。 根据多方透露的信息,首日交锋主要围绕三大矛盾展开: 关税拉锯战:中方坚持要求美国降低301条款关税,对涉芬太尼原料商品解除惩罚性关税; 稀土博弈战:美国军工急需的稀土供应被中方作为反制筹码,以此回应美方芯片禁令; 科技攻防战:美方要求扩大中国市场准入却拒绝放宽芯片管制,中方则以技术自主突破应对。 谈判桌上中国的坚定姿态令美方印象深刻。这份底气源于坚实的经济基本面——最新数据显示中国GDP稳步增长,对外贸易保持强劲活力。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中方同步实施精准反制:大幅提高煤炭、天然气、整车等美国核心商品的进口关税。 更让美方焦虑的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接连突破,如国产大飞机拿到美国发动机许可,稀土管控直接卡住美国军工命脉。 特朗普总统近日表态"接近达成协议"的乐观预测,实质上仍是其拿手的交易策略——通过极限施压换取对手退让。 只是这次中国显然不吃这套。专家观察发现,中方始终坚持两大原则:经贸问题不能政治化,拒绝单方面让步。 之前伦敦会谈中美方用解除芯片软件禁令换取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已经表明双方逐步进入对等协商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当美国试图用关税规则狙击中国跨境电商时,中方正加速开拓全球市场。"一带一路"倡议覆盖150余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落地。 国际贸易领域专家指出,保护主义政策终将作茧自缚,中国却用更大开放力度破解围堵。 这场长达五小时的闭门会谈虽未透露实质进展,却清晰勾勒出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的轮廓。中国已通过技术突围和贸易网络拓展,掌握更多谈判主动权。 美方在反复调整策略(如临时取消包裹免税又紧急恢复)中显露出焦虑。中方始终传递的明确信号是:核心利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任何合作都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无论此轮谈判能否延长关税停火期,中国推进科技自主、构建双循环体系的脚步从未放缓。这场无声的谈判交锋向世界证明:解决问题最终要靠实力说话,经贸战场上更需脚踏实地。 当两国代表沉默离场时,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永远攥在自身发展实力之中。 参考资料:全球聚焦中美经贸谈判:对结果持乐观态度——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