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张庙堂村附近的农田中,邱清泉阵亡后的照片。镜头下的他仰面朝天,身上的

1949年,张庙堂村附近的农田中,邱清泉阵亡后的照片。镜头下的他仰面朝天,身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应该是被机枪射中身亡。当时的他只有47岁,留下了4个儿子和2个女儿。为体现对对手的尊重,我军为他进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 1902年,浙江温州永嘉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家里给他取名“清泉”。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将来会在中国近现代的战火中,走出一条极其复杂、充满牺牲与反讽的路。 他小时候聪明、用功,家境虽然谈不上富裕,但父母还是咬牙让他读书。 青年时期,进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上海大学社会系,也算是知识分子路线的种子选手。 可时局变了,书桌上的理想敌不过南方传来的革命风声。他很快丢了书本,跑去广州,成了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 黄埔二期是什么概念?那一批出来的,不管后来是跟了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基本上都混得响当当。 邱清泉在东征、北伐中积攒了第一轮资历。 他打仗凶,不怕死,也有脑子,南昌战役时,他带队干土工作业,绕着敌军阵地挖沟开道,搞了个奇袭,炸开城门,赢得了军功。 更有意思的是,他不仅打仗会拼,还特别肯学。 1934年,他被送到德国深造,别忘了,那可是纳粹德国刚刚上台,军国主义风头正盛的年代。 邱清泉到德国陆军大学,语言不通,教材不给,德国教官压根看不起中国人。 他怎么办?夜里翻墙去借德国同学的课本,硬是自己研究,靠偷看教材和课堂听力,一点点把东西啃下来。 两年后,他以全优成绩毕业,拿着一纸文凭和满脑子的欧洲战法,风尘仆仆地回到中国。 刚好赶上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一落地就被拉进中央教导总队,成了参谋长。 这支部队不是一般杂牌军,是蒋介石心头的精锐,政治可靠,训练过硬。他在淞沪会战里第一次尝到了现代战争的凶猛,之后又迅速转战南京。 南京保卫战,他带着部队死守外围阵地。 大军退却,他没走,主动留下掩护后撤。那段时间,他亲眼看到了日军在南京做的事——屠杀平民、强奸妇女、砍头示众……有些伤兵躲进民房里也没逃过。 他整整被困在城里几天,每天看到的都是血水和火光。有人说,那个时候的邱清泉,变了。 变得什么都不怕,甚至有点疯。 后来打仗,他完全换了一副打法,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学院派”,而是越打越狠,敢拼敢冲,遇上日军就是“你死我活”的态度。 部队里流传说他脑子被打坏了,说他“疯了”,连指挥官都说:“他打起仗来,像是不要命。” 久而久之,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邱疯子”。 这个“疯子”在1939年把自己送上了抗战名将的座位,那年,他在昆仑关和日军第五师团死磕。 日军想从广西打开通道,他硬是在山地里布下陷阱,前线调炮,后路切断,亲自指挥狙击,搞得敌军节节败退。最狠的一次,是当场击毙了日军21旅团长中村正雄。 这仗打完,日军自己都承认:“我们低估了中国军人。”而第五军,也因此一战成名。 邱清泉升官了,蒋介石非常器重他,亲手写了表彰令。 但他还是那副样子,不摆官架子,不讲套话,只说一句:“打赢,是兄弟们拼出来的。” 他对战士的态度很实在,伤亡太大,他会一个人躲起来喝闷酒。 抗战结束后,他没歇几天,调去了山东,成了解放战争前线的主力指挥之一。 这会儿国共之间已经撕破脸,火力比以前更猛。 他带着第五军,在山东南部和粟裕的华野部队打过几次遭遇战,开始时还能小赢两把,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第一是兵员补给跟不上,第二是共军战术越来越灵活。 再加上老将们一个个退场,年轻人没人扛得起指挥责任,战场局势迅速朝着不利的方向倒。 1948年,他被任命为第二兵团司令,调往徐州以南。这是国军的核心战线之一,蒋介石亲口点将:“清泉去镇。”他说好,可到了前线,他整个人都开始出现问题。 据说淮海战役期间,他每天失眠,夜里要么在地图前盯几个小时,要么在阵地边转来转去,说话开始语无伦次,时不时会用德语骂人。 他不是不想赢,而是战局太乱,没人给他喘气的时间。 最惨的是陈官庄,兵团全线崩溃,冻得冻、饿得饿,最后连战壕都守不住了。 1949年1月10日,邱清泉阵亡。 他是怎么死的?有人说他拿枪冲锋时被击中,倒地仰面;有人说他精神崩溃,自杀了;也有人说,最后时刻,他站在雪地里,朝着东北方向大喊:“再退一步就进长江了!”随后中弹身亡。 那年他47岁,正当壮年。 事后,我军在战场上收殓遗体时确认了他的身份。 军中高层决定给予适当尊重,为他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不是为歌颂敌人,而是出于人道和尊重一位有过民族功勋的军人。 他的家人,当时都在南京。 本以为蒋介石会安排他们撤退,结果没人理,他的妻子带着六个孩子,不得不自己想办法。 后来是解放军方面得知情况,给他们发了路费,把他们送到香港转机去台湾。 再后来,台湾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清泉岗机场,蒋经国为他题字,说他“碧血丹心”。 可那年冬天,谁记得他倒在雪里的样子?他是个将军,也只是个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