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冲的葬礼上出现了一名神童,曹操神情复杂地盯着神童,对身边的心腹说道:“此人断不可留!” 周不疑,荆州零陵重安人,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自幼聪慧过人,六岁便能吟诗作赋,震惊乡里。九岁时,他的名声已传遍荆州,文人墨客争相拜访,想一睹这神童的风采。刘先为有这样的外甥感到脸上有光,常在宴客时召他出来展示才学。可周不疑性子孤傲,对这些应酬打心底里不屑,常常冷脸以对,甚至拂袖而去,让刘先下不来台。时间一长,他干脆闭门谢客,整天窝在书房里,埋头读古籍、写文章,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即便如此,他的才华却没人敢质疑,名声反倒越传越远,连远在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这号人物。 十三岁时,周不疑已小有名气,写下《文论》四篇,文笔老练,立意深远,荆州士人读后无不叹服。连名士刘巴都被请来教他,可刘巴看了他的文章后,摆摆手说自己才疏学浅,教不了这小子。周不疑的才华像块磁石,吸引了无数目光,但他的孤傲也让人敬而远之。他不爱交朋友,也不屑与人争辩,整天只跟书本打交道,日子过得像个隐士。可就是这份清高,让他名气更大,连曹操这种求才若渴的大佬都动了心,非要见见这少年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208年,曹操打下荆州,驻扎江陵,听说周不疑的大名,特意让刘先带他来见。刘先费了好大劲,才把这倔小子哄到曹操面前。面对一代枭雄,周不疑还是那副不服不忿的模样,既不跪拜,也不开口,站那儿跟个木头人似的。刘先吓得满头大汗,怕这外甥惹祸。曹操倒没急着发火,毕竟见过大世面,他笑着让周不疑展示才学,想看看这小子是不是真有传言那么神。可周不疑压根不给面子,冷冷甩出一句,说武人没资格跟他谈学问。这话直接把曹操气得拍了桌子,帐里气氛一下降到冰点。 就在这时候,曹操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这小子年仅十三,却是个公认的神童,脑子好使不说,还特别会做人。他语气温和地跟周不疑攀谈起来,聊诗词、谈兵法,句句说到点子上。周不疑这回倒没摆谱,收起傲气,跟曹冲聊得火热,俩人一见如故,谈了半天都没停下。帐里的人都看傻了,刘先更是惊得下巴快掉地上,从没见过他这外甥对谁这么客气。曹操看在眼里,气也消了大半,甚至有点欣赏这少年的胆识。 这场见面后,周不疑破天荒地答应了曹操的邀请,成了曹冲的侍从。俩人年纪差不多,又都才华出众,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曹冲仁厚,周不疑孤傲,俩人性格互补,处得像亲兄弟似的。荆州城里,文人提起这对神童组合,都忍不住感叹,真是天作之合。曹操也挺满意,觉得周不疑要是能一直跟着曹冲,未来肯定能成大事。他甚至动了心思,想把女儿嫁给周不疑,拉拢这少年。可周不疑还是那副老样子,客客气气地谢绝了,说自己年纪还小,不敢当。 好日子没过多久,曹冲突然得了重病,药石无灵,没多久就去世了,年仅十三。曹冲是曹操最疼的儿子,聪明又仁厚,曹操一直把他当接班人培养。这一下,曹操整个人都崩溃了,荆州城里一片哀声。周不疑更是伤心欲绝,整天守在曹冲灵前,穿着麻衣,手里攥着一卷书,低头不语。葬礼那天,曹操站在灵柩旁,眼睛红肿,盯着周不疑看了半天,眼神里夹杂着悲伤和忌惮。就在丧礼快结束时,他冷不丁对身边的心腹撂下一句:“此人断不可留!”这话像刀子一样,透着寒气。 为啥曹操要杀周不疑?这事得从头说起。周不疑的才华太耀眼,耀眼到让曹操觉得不安。这小子不仅脑子好,嘴还硬,心气高得不行,连曹操的面子都不给。这种人要是忠心还好,可他那孤傲的性子,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听话?曹冲在的时候,周不疑还能被他压着,俩人关系好,周不疑也愿意低头。可曹冲一死,周不疑就像脱了缰的马,谁也管不住。曹操这人,心眼小,疑心重,他最怕的就是手底下有这种既聪明又不服管的人。留着周不疑,等于留了个不定时炸弹。 更何况,曹操当时已经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曹丕和曹植都在争宠,曹操得为儿子们铺路。周不疑这种人,天赋太高,又跟曹冲关系那么好,难免让人觉得他可能会偏向曹冲的派系。即便曹冲死了,这层关系也够曹操忌惮的。他怕周不疑将来翅膀硬了,会威胁到曹丕的地位。加上周不疑那不合群的性格,曹操估计也看出来,这小子不是能被收服的料。与其留着后患,不如早点除掉,省得夜长梦多。 没过几天,曹操就派人把周不疑悄悄干掉了。这事做得隐秘,荆州城里没掀起什么波澜。周不疑死时才十七岁,留下的《文论》四篇还在士人间流传,可人已经没了。曹丕后来问起这事,曹操只冷冷回了句:“这小子我父子驾驭不了,留着干嘛?”这话赤裸裸地道出了曹操的本质:他是枭雄,心狠手辣,为了稳固权力,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