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回宫便对王妃徐氏大发雷霆:“我真想杀了你的弟弟!”王妃忙问缘由,朱棣余火未消:“满朝文武皆向我臣服,反倒是他骨头最硬,竟不肯迎接我,还拿出中山王压我!”
1402年,朱棣刚当上皇帝,满朝文武都服了,偏偏王妃徐氏的弟弟徐辉祖不买账。他不仅不肯迎接新帝,还拿老爹中山王的功绩压人,气得朱棣想杀人。这事儿不简单——一边是铁腕皇帝,一边是硬骨头将门之后,中间还夹着个尴尬的姐姐。忠义和家族,到底哪个更重? 朱棣这人,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的狠角色。1402年,他刚打下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赶下台,自己坐上龙椅。那时候,他急着收拾残局,让天下人认他这个“篡位”的皇帝。满朝文武一看风向不对,赶紧跪下喊万岁。可徐辉祖偏不吃这套,朱棣火气蹭蹭往上涨也在情理之中。他对徐氏吼的那句“我真想杀了你的弟弟”,听着挺吓人,但想想他当时的处境,也不完全是发疯。毕竟,刚夺了天下,谁不服就等于砸场子。
徐辉祖不是普通人,他爹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中山王,打仗厉害得不行。徐辉祖继承了这份家底,本身也是个能打的武将。建文帝在位时,他是忠臣,靖难时跟朱棣对着干,守济南那会儿差点把朱棣整崩溃。后来朱棣赢了,他却不肯低头,还拿“中山王”的名头说事儿。这不是摆明了跟朱棣杠到底吗?有人说他这是忠于建文帝,有人觉得他就是倔脾气犯了。说白了,他可能是觉得,家里这块金字招牌,不能随便向谁都弯腰。 徐氏,也就是徐辉祖的姐姐,朱棣的王妃,后来还当了皇后。这位置可不好坐。弟弟跟丈夫对着干,她只能两头劝。朱棣发火时,她忙着问原因,估计也是想缓和气氛。可这事儿哪那么容易调和?一边是新皇帝的威严,一边是娘家弟弟的命,她心里估计也乱成一锅粥。 要弄明白这事儿,还得从靖难之役说起。朱棣造反时,徐辉祖是建文帝的死忠派,带兵跟朱棣干了好几仗。尤其是济南那次,徐辉祖守城守得朱棣头疼,最后靠计谋才翻盘。朱棣登基后,这种老对手不服软,搁谁都咽不下这口气。徐辉祖呢,可能觉得自己爹的功劳和自己的本事,足够让他硬气一回。可惜,他忘了,朱棣不是讲道理的人,是讲拳头的人。
朱棣没真杀徐辉祖,但也没轻饶他。徐辉祖被削了官职,贬到外地,后来死得挺惨。有人说他这是自找的,有人觉得他挺悲壮。朱棣这边呢,继续当他的永乐皇帝,开疆拓土,干得风生水起。徐氏当了皇后,表面上看一家子还算“和气”。可这场冲突,多少给后人留了点谈资。 后来的史书对徐辉祖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夸他忠肝义胆,是明朝将门的脊梁;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活该倒霉。朱棣这边呢,虽然篡位不光彩,但永乐盛世确实让人没法说他没本事。这对叔侄的恩怨,其实是明初权力洗牌的一个缩影。朱元璋死后,朝廷就没消停过,建文帝想削藩,朱棣反扑,徐辉祖这种老臣就被卷进去了。 这事儿搁现在看,像不像职场里新老板上台,老员工不服管?朱棣是新领导,急着立威;徐辉祖是老骨干,仗着资历顶牛。徐氏呢,就是那种劝架的HR,左右为难。结果呢,老骨干被边缘化,新老板继续发号施令。现实里,这种事儿不新鲜,谁硬得过老板啊?可徐辉祖这脾气,也真够倔的,换个人早认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