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订购24架苏-27战机,俄罗斯飞行员驾驶战机交货途中,穿越蒙古国时,突遭蒙古国警告:“立即离开,否则开火击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咱们的空军,说实话,有点捉襟见肘。主力还是歼-6、歼-7这些二代机,面对世界主流的三代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那时候,美国跟咱们关系还行,我们眼看着就要摸到F-16这种先进玩意儿了。结果,风云突变,西方对我们搞技术封锁,大门“哐”地一下就关上了。 路被堵死了,怎么办?只能掉头,把目光再次投向北方的邻居——苏联。 恰好,那时的苏联老大哥自己也快撑不住了。为了换点急需的硬通货,很多压箱底的宝贝都愿意拿出来卖。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双方终于敲定了“906工程”:中国引进24架当时苏联最先进的苏-27战斗机。 这笔交易,对咱们来说是雪中送炭。要知道,苏-27在当时可是能跟美国F-15掰手腕的顶级重型战斗机。它的引进,能让我们的空军装备水平,一下子追上世界先进水平二三十年。 可就在合同签完,咱们满心欢喜等着接新飞机的时候,苏联“哗啦”一下,解体了。卖家没了,合同成了一张废纸。这可把我们急坏了,只能赶紧跑去跟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当的俄罗斯接着谈。好在,俄罗斯当时比苏联还穷,更需要钱,这笔买卖才算续上了。 兜兜转转,终于到了交货的这天。计划路线是俄罗斯飞行员驾驶战机,从西伯利亚的空军基地起飞,穿越蒙古国领空,最后降落在安徽芜湖的空军基地。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谁能想到,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蒙古国给拦下了。 蒙古国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你们这是军用飞机过境,没提前打招呼,违反了我们的规定。要么回去,要么就地击落! 以前苏联飞机来来往往,啥时候见过蒙古吭声?现在苏联刚倒,就敢这么硬气?俄罗斯飞行员也是一肚子火,我开着我家的飞机,给邻居送个货,路过你家门口,你还要开火? 双方在无线电里吵了半天,蒙古那边态度强硬,寸步不让。飞行编队耗不起油,只能憋着一肚子火,调头返回了基地。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事情报上去,两国高层紧急沟通。最后,蒙古方面图穷匕见,给出了解决方案:想从我这儿过也行,留下20万美元的“过路费”。 在那个年代,20万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哪是什么过路费,分明就是趁火打劫。但形势比人强,飞机早一天到,我们的国土防空就早一天安心。这口气,我们得咽下去。钱,俄罗斯先垫付了,飞机总算得以放行。 蒙古这次“碰瓷”,背后的大环境变化才是根源。苏联解体,让蒙古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它急于向西方靠拢,证明自己的独立性。拿中俄的这笔交易开刀,既能向新主子表忠心,又能捞一笔实惠,算盘打得噼啪响。 而我们这边,为了这批飞机,付出的又何止是这20万美金的“屈辱费”。 当时我们国家外汇储备非常紧张,14亿美元的军购合同,我们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最后谈下来的支付方式是:35%用美元支付,剩下的65%,用商品来换。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以物易物”开始了。我们用一车皮一车皮的狗皮大衣、暖水瓶、手电筒、羽绒服、食品罐头,装满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当时甚至有西方媒体调侃,说中国人为了买飞机,把东北的狗都给杀光了做大衣。 负责选型和谈判的,是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林虎将军。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谈判桌上也是一位“好猎手”。当时苏联人想优先推销他们的米格-29,这种飞机更便宜,他们赚头更大。但林虎将军眼光毒辣,他通过各种渠道,甚至在跟苏联飞行员私下喝酒聊天时,敏锐地察觉到,真正的好东西是那个代号“白天鹅”的苏-27。 他力排众议,坚持就要苏-27。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无比正确。苏-27的大航程、大载弹量和优异的机动性能,才是最适合我们辽阔国土防空需求的。 可以说,从选型、谈判到支付,每一步都充满了博弈和智慧,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这24架苏-27,是用我们的智慧、耐心和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家当,一点一点“抠”回来的。 飞机最终还是落地芜湖了。但所有人心底都清楚,这次交易的曲折,远未结束。 俄罗斯交付的是“裸机”,技术人员也是他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我们严密封锁。我们想摸透这只“白天鹅”的脾气,只能靠自己的飞行员和科研人员,一点点去摸索、去钻研。 有句话说得好:买来的现代化,终究不是自己的现代化。 苏-27的到来,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这批飞机就像一个火种,点燃了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燎原之火。 后来的故事,很多军迷都耳熟能详了。我们通过对苏-27的测绘仿制,成功研制出国产化的歼-11系列战斗机。 从歼-11A到完全实现国产化的歼-11B,再到后来脱胎换骨的歼-16,我们不仅把苏-27的平台吃透了,还在此基础上玩出了花。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航空科研人才和技术储备,为后来歼-20的横空出世,铺平了道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