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美军出动18架轰炸机,一路狂奔至志愿军阵地。梁振隆看到后没有害怕,而

1951年,美军出动18架轰炸机,一路狂奔至志愿军阵地。梁振隆看到后没有害怕,而是拿起机枪朝着天空射击,迅速打落其中一架。

梁振隆,1926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农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靠纺线织布养活他和弟妹。1948年,他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了第63军188师机枪班。因为他身体结实,脑子灵活,很快被选去操作重机枪,专门给冲锋的战友提供火力掩护。训练场上,他扛着几十斤的机枪翻山越岭,练得一手好枪法,射击准得让战友们直呼“枪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梁振隆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了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在多次战斗中,他总能沉着应对,掩护战友突击,立下不少功劳。到1951年春,他已经当上了机枪班副班长,负责操作12.7毫米高射机枪,专门对付敌人的飞机和地面目标。 那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打得如火如荼。梁振隆所在的188师奉命守住一条关键的物资运输线,保障后勤补给不被美军切断。美军仗着空中优势,出动大批战机,配合坦克和火炮,没日没夜地轰炸志愿军阵地,妄图把补给线炸个稀巴烂。梁振隆和战友们坚守了三天三夜,阵地被炸得满目疮痍,弹药和粮食都快用光了。战士们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但谁也不肯退一步,咬牙和敌人死磕到底。就在这时候,上级突然来电报,命令部队撤退,减少伤亡,去支援其他战场。战士们憋了一肚子火,觉得好不容易守到现在,撤了太不甘心。连长也很为难,上级的命令不能违抗,可阵地丢了,补给线就危险了。

关键时刻,梁振隆站了出来,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撤退。他觉得,阵地不能白丢,自己熟悉地形和敌机套路,留下来能拖住敌人。连长看他眼神坚定,拍了拍他的肩膀,同意了请求,但千叮万嘱让他小心,别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战友们撤走后,梁振隆一个人拖着机枪,在阵地附近找了个小山坡。那地方有灌木遮挡,地势高,能清楚看到敌机的动向。他把机枪架好,用枯枝盖住枪身,趴在坡后,眼睛死死盯着天上,耳朵听着远处的轰鸣声,随时准备开火。 4月18日清早,美军18架F-80战斗轰炸机呼啸而来,排成梯形编队,低空扑向志愿军阵地,想一举摧毁补给线。梁振隆早摸清了敌机的习惯,知道它们喜欢低空俯冲,投完炸弹就拉升。他算准时机,等第一架飞机俯冲到最低点时,果断扣动扳机。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像雨点一样扫向敌机,精准击中机翼。那架飞机冒着黑烟,歪歪斜斜栽到远处的山沟里,炸出一团火光。美军没想到地面火力这么猛,编队乱了阵脚,绕了个大圈,又扑了回来,想用更密集的轰炸报复。 梁振隆没乱阵脚,冷静观察敌机的飞行轨迹。他发现第二架飞机飞得太低,差点擦着山头过去。他迅速调整枪口,瞄准飞机尾部,一梭子弹打过去,尾翼冒出火花,飞机翻滚着坠到河滩上,砸出一片水花。美军飞行员被打急了眼,第三架飞机从侧面冲过来,投下燃烧弹,阵地瞬间变成火海。梁振隆的衣服被火星点着,机枪的木制枪托也烧了起来。他赶紧扑在地上,用泥土拍灭枪身的火,抬头继续瞄准敌机。这回,他锁定了第三架飞机的侧面,子弹打得又狠又准,敌机身上冒出好几个弹孔,歪斜着逃跑,最后还是没飞远,坠毁在远处的山谷里。

美军被梁振隆的火力震住了,短暂慌乱后,叫来更多战机,还配合坦克和火炮,对阵地展开狂轰滥炸。燃烧弹把草木烧成灰,阵地成了一片火海。梁振隆的机枪因为连续射击过热,枪管烫得没法碰,子弹链也快打光了。他在地上捡到一串从敌机上掉下来的子弹链,硬是塞进机枪里,继续开火。有一架敌机想从后面偷袭,梁振隆听到引擎声,猛地转身,一梭子弹扫过去,逼得敌机拖着黑烟跑了。他的机枪最后还是因为过热卡壳了,但他硬是守到敌机撤退,保住了阵地。 这场战斗,梁振隆一个人干掉了三架美军战机,硬生生把敌人打得不敢再低飞。他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志愿军部队,战士们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他是个真英雄。美军吃了这次亏,再也不敢随便在志愿军阵地上空嚣张,空袭的频率明显少了。志愿军的补给线保住了,后续部队也顺利转移到新战场,支援了其他战线。梁振隆的名字成了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他的机枪射击技术也被战友们传为美谈。 战斗结束后,梁振隆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志愿军总部专门通报表扬,号召全军向他学习。他的事迹被写进战史,激励了无数战士。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梁振隆受邀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站在大厅里,向主席展示了当年对空射击的动作:双腿微蹲,双手稳稳端着虚拟的机枪,目光盯着前方。主席看了连连点头,夸他是部队的宝贵财富。梁振隆后来退伍回了山东老家,过上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但他那三枪击落敌机的故事,成了抗美援朝历史上闪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