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的一天,韦后正在寝宫准备休息,李隆基带兵闯入。韦后怒吼:“大胆逆子!” 话未说完就被利剑刺穿胸膛。随后,李隆基又带人冲进安乐公主的寝宫,将其乱刀砍死。 神龙元年(705 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合崔玄暐、敬晖等重臣,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政变。禁军将领李多祚率千骑入宫,迫使武则天传位中宗李显。 这场被后世称为 “神龙革命” 的政变,虽终结了武周,却未能建立稳定的秩序 。 中宗复位后,朝堂立刻陷入博弈:李唐宗室、武氏残余、科举新贵与后宫势力交织缠斗,而韦皇后的崛起,正是这场博弈的意外产物。 中宗李显的人生充满坎坷:曾两度登基,第一次在位仅五十多天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流放房州十四年。 在那段惶惶不可终日的岁月里,韦氏始终陪伴左右,李显曾私下许诺:“若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复位后的中宗对韦后极尽纵容,韦后公然干预朝政,如批准斜封官、任免宰相,中宗皆视而不见。更令人震惊的是,韦后与武三思私通的流言传遍长安,中宗却亲自安排二人会面,时人讥讽 “国母私于外戚,天子视若罔闻”。 安乐公主李裹儿的野心更胜其母。她是中宗在流放途中所生,因 “解衣以褓之” 得名 “裹儿”,自幼被宠坏。成年后,她不仅强夺民田建 “定昆池”,绵延数里,更公然要求中宗立自己为 “皇太女”,声称 “阿武子(武则天)尚能为天子,我何不可?” 中宗虽未应允,却也未加斥责,这种默许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景龙元年(707 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中宗庶子)不堪韦后与安乐公主的羞辱(安乐公主常呼其为 “奴”),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 变军先杀武三思父子于其府第,继而攻入皇宫,却在玄武门前遭遇阻拦。中宗凭楼喊话,许诺赦免禁军将士,导致叛军哗变,李多祚被杀,李重俊逃亡终南山后遇害。 这场 “景龙政变” 的失败,让韦后集团更加肆无忌惮。韦后开始模仿武则天的做派:亲祭先蚕坛(象征女性掌权),追封亡父韦玄贞为酆王,甚至与上官婉儿合谋,引术士郑普思、叶静能入宫,以 “符厌” 之术惑乱中宗。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洛阳宫传出惊人消息:中宗李显在神龙殿暴毙,时年 55 岁。 中宗死后韦后的一系列动作,无疑暴露了其篡权野心:秘不发丧四日,迅速任命韦温为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控制京城防务;伪造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临朝摄政,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罢除南北衙禁军将领,全部换上韦氏族人或亲信。 在韦后紧锣密鼓筹备临朝称制时,一位 25 岁的亲王正暗中积蓄力量,他就是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深知韦氏集团的核心在于禁军,于是将突破口选在万骑营(禁军精锐)。 万骑营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因不堪韦播、韦璇的鞭挞(韦氏为立威,常无故殴打将士),早已心怀怨恨。李隆基通过太平公主的门客王崇晔牵线,与葛福顺等人在长安市井的茶馆秘密会面,“以匡复社稷相誓”,约定伺机起事。 太平公主的加入成为关键,这位武则天宠爱的女儿,政治手腕酷似其母,她不仅提供了大量财力支持,更利用自己的人脉策反了宫内禁军的部分将领。 唐隆元年(710 年)六月二十日夜,长安城笼罩在暴雨中。李隆基身披铠甲,与刘幽求、钟绍京等核心成员潜入禁苑,在总监钟绍京的官署集结。三更时分,鼓声响彻宫城,葛福顺率万骑营将士冲入羽林营,斩杀韦播、韦璇等将领,“举营皆素服应之”。 随后,变军兵分三路: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李隆基亲率主力直趋太极殿。 韦后在寝宫被喧哗声惊醒,还未反应过来,就被跟着李隆基冲进来的卫士杀死。安乐公主正在对镜画眉,听到动静起身想要跑,但也旋即被杀。 上官婉儿在政变中试图自救,她持烛率宫人迎接李隆基,出示自己草拟的、立相王李旦为摄政的遗诏草稿,证明自己心向李唐。 但李隆基不为所动,斥责上官婉儿 “秽乱宫闱,依附逆党”,命刘幽求将其斩首于旗下。 六月二十一日黎明,长安城已遍插白旗。李隆基率军封锁宫门,凡韦氏族人及党羽 “无少长皆斩之”,韦温、宗楚客等主要成员悉数伏诛,甚至连武氏残余势力也被牵连。 二十二日,太平公主拥李重茂登殿,李旦在旁辅政。当刘幽求宣读 “请相王即位” 的表章时,太平公主突然上前对李重茂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 说罢,太平公主亲手将李重茂从御座上拉下。李旦再三推辞后,于六月二十四日登基,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这场历时不足两日的政变,彻底终结了 “韦后之乱”,也开启了唐朝历史的新篇章。 回望 710 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韦后在寝宫被斩杀的瞬间,不仅是一个野心家的落幕,更是唐朝从 “武韦之祸” 走向盛唐的历史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