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1年,医生通知后勤:罗瑞卿没救了,准备棺材吧,后勤部请木匠做棺材时,发现罗

1931年,医生通知后勤:罗瑞卿没救了,准备棺材吧,后勤部请木匠做棺材时,发现罗瑞卿站在身后,后来罗瑞卿被授予开国大将。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红四军某团政委罗瑞卿在龙冈战斗中率部冲锋时,一颗7.92毫米步枪弹从左侧太阳穴射入,贯穿左颊后擦过颈动脉。

弹头虽然没有直接击中要害,但撞击力导致颅底出现裂纹,左侧面部神经严重受损,罗瑞卿当场昏迷,血流如注,战友们用门板将他抬下火线。

从战场到后方医院有30多里山路,抬伤员的战士轮换了三拨,到达红四军野战医院时,罗瑞卿的脉搏已经很微弱,军医摸了摸颈动脉,摇头对护士说:“准备寿衣吧。”

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整个医院只有两名军医,药品奇缺,连基本的止血药都没有,面对如此严重的头部外伤,医生只能用土办法处理:先用烧酒清洗伤口,再用草木灰止血。

罗瑞卿昏迷了整整72小时,期间高烧不退,体温一度达到40度,只能靠酒精擦拭身体降温。第三天凌晨,军医再次检查时发现他呼吸微弱,几乎摸不到脉搏。

按照当时的惯例,医生通知后勤人员准备后事,木工班长专门选了上好的松木,准备制作一副1米9长的棺材,因为罗瑞卿身高接近1米8,需要留出余量。

就在木工开始锯木料的第四天上午,护士去换纱布时发现罗瑞卿睁开了眼睛,他虽然意识模糊,但能够简单回应,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医生重新检查发现,虽然伤势依然严重,但关键的颈动脉并未完全断裂,自然形成的血凝块起到了止血作用,更重要的是,颅内没有出现大面积出血,这是他能够苏醒的关键原因。

由于左侧面神经受损,罗瑞卿康复后说话时嘴角略向右偏,看起来总像在咬牙,这个后遗症伴随了他一生,但并没有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毛泽东听说这件事后说:“我们的干部都很顽强,重伤都能挺过来,说明革命意志坚定。”从此罗瑞卿在部队里有了“硬骨头”的绰号。

伤愈后的罗瑞卿担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经常给学员讲授政治课,有学员问起他的受伤经历,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打仗哪有不受伤的,关键是伤好了还能继续战斗。”

1934年长征开始时,罗瑞卿的伤势已经完全康复,但左脸仍有明显疤痕,行军途中,他经常和战士们开玩笑:“我这张脸算是过了火的,以后敌人的子弹都打不坏了。”

抗日战争期间,罗瑞卿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兼副校长,他在讲课时经常强调实战经验的重要性,告诉学员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抗大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少人对罗瑞卿脸上的疤痕很好奇,他从不避讳这个话题,反而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学员。

他在部队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深受官兵信任和拥护。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担任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他已经是51岁,从当年那个差点“阵亡”的年轻政委,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从医学角度看,罗瑞卿能够从如此严重的头部外伤中康复,确实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子弹的轨迹、血凝块的形成、感染的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

这个“死而复生”的故事在红军中流传很广,成为鼓舞士气的典型案例,它不仅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顽强意志,也说明了当时医务人员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