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买下的会员资格、每一张演唱会门票、每一次文化消费的打卡,都是一次声明:我在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
七八月的文化市场,和入伏的天气一样灼烧。演唱会继续扮演着青春与回忆的朝圣现场,让人甘愿千里奔赴;电影院也把空调温度调到更低,只为让观众把情绪交付给银幕上的热烈奔放。
文化,从来都是“饱暖”后的消费大头。这些年,会员订阅、付费内容层出不穷,我们嘴上抱怨“太贵”,手速却一点没慢下来。其实,为文化产品买单,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或娱乐,更是在为自己——为情绪、认同、共鸣,乃至自我治愈,默默买单。
01消费总在午夜时
一个月前的某个午夜,我又花钱买了一个会员资格。
最近着迷于古今中外离奇的悬疑事件,在B站上先搜索了一轮,简单“提示”了一下大数据。随后,便在首页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推荐。我也不是盲目消费的,有些一听就是AI配音的,直接pass;有些看似片头酷炫,看着看着,发现内文酷炫程度呈现指数级下降,也pass。
直到刷到了一个非常对胃口、故事讲得出色的节目,果断下单。接近250元一年的费用,感觉美滋滋的,拥有了睡前助眠神器。
节目是好听的,钱花得也不冤枉,但第二天睡醒想想,如果是在白天,我的下单意愿不会这么强烈。
以前的大促都是从零点开始下单的,熬夜抢那几件打折品。为什么消费总在午夜时?心理学认为,人白天靠“理性”在工作、决策、控制冲动,到了晚上,控制理性的意志力下降,情绪就占据了判断的高地,加之床上刷手机具有“放空”和“逃避日常”的双重功效,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防御最低。很容易就被“喜欢”“奖励自己”这样看起来空洞却会感觉很好的理由打动,一键下单。
买奢侈品没钱,买日用品不能即刻满足,于是买了就能享受到的播客、微短剧甚至线上课程,就成了首选。平台还在暗地里推波助澜,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1点,是用户活跃高峰,也是平台算法推荐最“激进”的时间段。平台会基于你白天的浏览行为、历史偏好,精准投喂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文化产品,去打击你最脆弱的时刻。
所以,不要怪自己为什么总在半夜消费欲望满满,因为算法和人心一样无法控制。
02我要开始变好了
为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多学一门语言,我用过一年多的语言学习APP“多邻国”,它的封面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只要有一段时间不打开学习,小鸟的表情就会变得沮丧了。
在习惯了每天打卡学习、小鸟夸张到近乎谄媚的鼓励表情之后,我花钱买了高级会员——高级会员每天可以练习更多的单元,还可以解锁一些奇怪的皮肤和图标。
平台还有个排行榜,每周冲榜可以升级。这就激起了人的胜负欲,每天下班抱着手机做几个单元,每周末结算前,还要卡着时间和别人较量一下名次。
但事情一多,自我的可控只能服从于生活的不可控。
养成习惯是不是要21天我不知道,但放弃一个习惯根本不用21天。大概一周之后,连胜纪录没了,榜单上也节节败退了……看到这种情况,我就直接把APP删除了。
但我不认为这是失败,即便是,也不是第一次。
我有99元一次性买断的健身记录软件;有花200多元买的某杂志电子版,从下载到会员过期,打开次数手脚并用就能数得出来;还有花三位数终身买断的思维导图软件,想拿来做读书大纲整理的,但真正读书时,是不大可能正襟危坐在电脑前的,不如用笔记录在纸片上更合适——因此,我甚至动过念头,那就不如再买个扫描软件,可以自动将纸片上的内容转成文字归档整理……
如此看来,好像花了很多钱,但好像也不是冤枉钱。因为人会有一种执念——“哪怕不用,我也喜欢那种‘随时可用’的感觉。”
“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多一个平台就多一个选择。”这是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恰恰也是现在“会员经济”繁荣的真相——因为,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决心,低估自己的惰性。
就好比现在我依然保留了语言学习APP的自动续费功能,或者在网上刷到一本好书、一门吸引我的课、一个有趣的线上讲座,觉得“对我很有用”,我就一定会买单。因为心里总是抱着一种期待:我不是在为现在买单,而是为“未来的自己”买单。
因为我坚信只要这么做了,我就已经开始变好了。
03值得被爱和理解
躺在床上下单一本流行的书籍、买个9.9元的课程——
当这种程度的快乐无法让我们更愉悦,我们会选择通过一群人的狂欢来寻找文化的认同感。
这两年演唱会很多,占据了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大头。我的一位朋友几乎能抢到票的演唱会都会去看,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演唱会开始的那一刻,我发现我和所有人都在一起,这样的感觉很好”。
这种“和所有人都在一起”的感觉,其实早就超出了观演本身的意义。不是为了看清谁的脸,也不是为了听清歌词,而是为了在那一刻确认——我不是一个人,我是某个情绪共同体的一分子。
演唱会现场,熟悉旋律响起,和一群人一起大声唱出那句你曾在深夜偷偷哼唱的副歌,这是在告诉自己:成长的岁月里,那难熬的夜晚,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一个。我们寻找的,不是“演出”这个结果,而是“被理解”的过程。
愿意为这些情绪、记忆、身份的确认买单,因为那是我们“值得被理解”的证据。每一个买下的会员资格、每一张演唱会门票、每一次文化消费的打卡,都是一次声明:我不是浪费时间,我是在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
文化消费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是听完所有的播客、看完所有的演出、完成所有的课程吗?当然不是。
它的尽头,也许是一句平静的自我对话:“你已经够好了。”
只是,在我们足够有自信说出这句话之前,仍然需要不断地、热烈地去爱点什么,去追逐点什么,去相信哪怕买一个九块九的课程,也可能成为改变自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