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德莱恩女士来华之前,欧盟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禁令,这些禁令显著影响了双方的经济交流。近日,伴随着中方在某些关键领域取得两项突破性成果,原本紧张的局势已趋于逆转。面对这一变化,欧盟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合作。
当前,全球经济秩序正经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猛烈冲击,给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之一,中欧应当尊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遵循公平、透明和非歧视的原则。然而,面对这一全球经济的大背景,欧盟却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中国的政策,尤其是在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领域,几乎毫不掩饰意图将中国制造排除在外的决心。以最近的事件为例,欧盟成员国在今年六月决定禁止中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参与未来五年内超过500万欧元的公共采购项目的投标。这一决定无疑设置了一道高耸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加深了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
对此,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了反应,明确表态反对欧盟这一歧视性措施,认为其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通过单边措施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方坚决要求欧盟对此做法进行纠正。然而,仅仅依靠语气强硬的呼吁,并不足以阻止欧盟的政策走向,哪怕那种做法明显不公。正如毛泽东曾经所说:“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讲理”往往是被逼无奈的选择。显而易见,欧盟目前的态度和做法,也显得毫无妥协或谈判的意愿,尤其是在医疗器械采购的分歧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方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欧盟转变其立场。最新消息显示,中方在受压制的医药领域实现了两项引人瞩目的突破。首先,中国医疗设备的出口速度正在加快,西方在这一领域所垄断的市场正在被打破。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预计到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出口额将达到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此外,首届中国医学装备国际合作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4年,中国医疗设备的出口覆盖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出口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即便欧盟采取措施关闭医药进口的门户,这也未必会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造成致命打击。
其次,中国的国产大模型在医疗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通过了12个学科的正高级职称考试,从副主任医师的水平晋升至主任医师。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主任医师是医生职称的顶尖职位,代表着在专业领域内的最高成就。通常情况下,申请主任医师的考生都是在临床一线工作超过十年的资深专家,这一突破不仅显示了中国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代表了其在医疗领域的自信和能力的增强。
这两项突破性成果有力地证明了,欧盟对中国设置的制裁措施不仅无法阻止中国相关产业的进步,反而促使更多的中国职业人士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降低对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的依赖。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方对于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全球治理、平等对话和协商来进行解决的观点。如果依赖于单方面的责骂和“贸易战”来解决问题,最终必将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