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

“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跑来的?   3月,一段乌克兰女子在中国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意外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视频中,26岁的安娜(化名)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抱怨说她“在中国生活太累,什么都要靠自己赚钱”,并语出惊人:“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每个月就有4200块钱拿,为什么在中国就非得工作?”   这番话不出两小时就被网友“逮个正着”,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质问:“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混进来的?”   更有网友毫不客气地留言:“不想干活还想白拿钱?滚回你那儿去!”一句句怼得直白,话糙理不糙。   安娜的这段言论很快引起广泛争议。她抱怨说,在德国过得像度假,每天晒太阳、喝咖啡、逛超市,两年没上过一天班,日子照样过得滋润。   而来到中国后,社区虽然帮她联系了几份工作,但她嫌工资太低、地点太远,甚至穿着睡衣就去面试。她说自己“根本不想工作,只想找一个继续发钱的国家”。   她的逻辑很简单:中国应该像德国一样给她补助,让她继续这个“什么都不干也能活得体面”的生活。而她显然忽略了一点: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养懒人的国家。   根据中国现行政策,非工作签证人员在华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或任何形式的政府补助。   中国也没有针对难民设立的专项福利制度。安娜具体持何种签证入境,外界不得而知,但她的抱怨显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而在德国,安娜确实曾过上一段“补助生活”。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对乌克兰难民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接纳行动。   除了每月发放550欧元(折合约4200元人民币)的现金补助外,住房、水电暖气全包,孩子上学也免费。   对于安娜这样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单身女性来说,也能轻松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晒着太阳,日子相当惬意。   但这样的好日子在2024年戛然而止,德国财政吃紧,难民群体的“过度依赖”问题被摆上了台面。   政府开始收紧政策:能工作的必须去工作,否则减发补助甚至面临遣返;发放现金改为“消费卡”,防止冒领;等待期从6个月延长到36个月。   而且德国社会的容忍度也在下降,一些难民家庭被曝出冒领福利,十口之家一年能拿31万人民币,引发民怨。   在这种背景下,安娜选择离开德国“另觅他乡”。她显然以为中国也会像德国一样,什么都不用干就能白拿钱,但她低估了中国社会对劳动的基本共识。   在中国,勤劳致富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没有哪个城市会无条件“养着”一个没有身份、没有贡献、拒绝工作的外来人口。   事件发酵后,安娜的视频被大量转发,舆论一边倒地批评她的心态“躺平主义”,甚至有人质问:“我们国家不接收难民,她到底是怎么进来的?”   虽然没有官方回应这点,但从中国目前的政策来看,安娜若非持旅游签证、学生签证或其他合法长期居留证件,确实不太可能获得正规居留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安娜并非个例。在欧洲,类似的现象早已引发广泛争议。   2025年初,一名乌克兰女子在德国从事两个月保洁工作后在社交平台哭诉“太累了宁愿不要钱”,结果被德国网友集体围攻:“要钱不要工作?请你回乌克兰!”   这类言论虽然激烈,但也反映出欧洲国家正在逐渐失去对“高福利不工作”模式的耐心。   不仅是德国,波兰、荷兰等国也已经开始调整方向。波兰明确要求难民在半年内找到工作,否则取消补助;荷兰则上线强制就业培训计划,目的是将难民“推向市场”,而不是继续“喂饭到嘴边”。   整个欧洲正在快速脱离那种“无限制人道援助”的旧模式,转向“有条件接纳”。   安娜来中国的动机很简单:希望延续“德国模式”的生活方式。但她显然选错了国家。   中国的社会结构、制度逻辑与她以往熟悉的欧洲福利体系完全不同。这里讲究“靠自己吃饭”,也从未设立过为难民提供长时间生活资助的政策框架。   这件事也再次提醒各国:难民政策不能只讲人道主义而忽视社会承载力。   安娜的经历就是一个缩影,从德国的“全包式”生活到中国的“靠自己打拼”,她所经历的是一个极具对比性的现实教育。   这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对制度差异的直观呈现。   根据《华尔街日报》2025年6月的报道,欧盟内部正在就“劳动力换居留”政策加速推进,多个国家已将“就业参与率”作为评估难民资格的核心指标。   而中国,作为非移民型国家,也从未对外承诺过建立类似欧洲的难民庇护机制。

评论列表

苦哈哈
苦哈哈 4
2025-07-25 20:38
中国人的钱养她,疯子一样
阿威
阿威 3
2025-07-25 20:48
不劳不得食,中国没有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