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一名16岁的美国少女意外怀孕。
不久,便与17岁的男友结婚,生下了一个男孩。
没想到,仅过了17个月,母子俩就被抛弃了。
谁也没想到,40多年后,另一个男人让她的儿子拥有了1400亿美元的财富。
1964年1月,阿尔布奎克的冬夜格外寒冷,17岁的杰奎琳·吉斯推着婴儿车,穿过一条小巷,回到租来的小公寓。
屋内灯光昏暗,婴儿床旁边堆着几本旧书,她轻轻哄着怀里的小杰夫入睡,耳边却回荡着白天学校里同学的议论声。
未婚先孕的标签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心里,但她咬紧牙关,告诉自己:不能垮掉。
这是个普通女孩的起点,却也是传奇的开始。
杰奎琳16岁时意外怀孕,孩子的父亲特德·约根森是个帅气的独轮车表演者,却毫无担当。
1963年,两人在墨西哥边境仓促结婚,想掩盖社会对未婚先孕的指责。
婚后,特德酗酒、经常不回家,家里争吵不断。
杰奎琳的父亲给他找工作、帮忙交学费,试图让他安顿下来,但特德依旧我行我素。
17个月后,他彻底离开,留下杰奎琳和不到两岁的杰夫,生活陷入困境。
单亲妈妈的日子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长跑。
杰奎琳白天在银行做打字员,敲键盘的声音几乎成了她生活的背景音。
晚上,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夜校,学习财务和计算机知识,桌上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
公寓狭小,墙壁斑驳,窗外偶尔传来邻居的争吵声,但她从不抱怨。
每当杰夫哭闹,她就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唱歌,直到他安静下来。
她的坚持,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光,照亮未来的路。
1968年,夜校的课堂上,杰奎琳遇到了迈克·贝索斯。
一个从古巴独自来到美国的年轻人,16岁的时候一无所有,靠努力考上了新墨西哥大学,改学计算机科学。
他注意到杰奎琳总是带着孩子上课,眼神疲惫却充满毅力。
他开始帮她占座位、递讲义,偶尔还帮她修家里的水管。
一次课后,迈克主动提出帮她照看孩子,让她能安心复习考试。
两人的关系在这些小事中慢慢升温。
同年,他们结了婚。
迈克正式收养了杰夫,把他的姓改成了贝索斯。
从此,这个家庭有了新的样子。
他们搬到休斯敦,住进了一栋带小院子的房子,生活不再捉襟见肘。
迈克在埃克森公司当工程师,家里经济逐渐稳定。
杰夫在父母的支持下,展现出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他把车库变成自己的“实验室”,拆解收音机、修理旧电器,零件散落一地,迈克不仅没责怪,还买来工具箱鼓励他折腾。
杰奎琳则在厨房忙碌,偶尔探头看看儿子的新“发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986年,杰夫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拿到了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位。
他进入华尔街,很快成为一家投资公司最年轻的技管。
生活看似顺利,但1994年,一份市场报告打破了平静。
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每年以2300%的速度增长。
这个数字像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苗。
他找到杰奎琳和迈克,宣布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创业,开一个网上卖书的网站。
杰奎琳愣住了,迈克皱起眉头。
华尔街的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而互联网还是个未知领域。
这个决定就像是用全家的钱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但杰夫的眼神里,有一种他们熟悉的坚定——那是他小时候拆收音机时的专注神情。
夫妻俩对视一眼,决定支持他。
他们拿出24.5万美元的积蓄,相当于全部家底,交到杰夫手中。
杰奎琳说:“我们相信你,但你得证明给我们看。”
1994年,杰夫和妻子麦肯齐在西雅图租了一间房子,车库成了亚马逊的起点。
门板搭在铁架上当桌子,服务器嗡嗡作响,房间里弥漫着咖啡和泡面的味道。
杰奎琳和迈克不仅提供了资金,还亲自帮忙打包书籍、处理订单。
最初的几个月,订单很少,服务器三天两头出问题,网站页面简陋得像个学生作业。
但杰夫不急不躁,每天优化代码、调整流程,坚信“只要用户来了,就会留下”。
第一次订单来自一个陌生网友,买了一本编程手册。
杰夫和麦肯齐激动得像中了大奖,亲自把书包装好,送到邮局。
杰奎琳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笑着说:“这只是开始。”
慢慢地,订单从每天几单变成了几十单,投资人开始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小网站。
迈克亲自出马,穿着他那件旧西装,拿着手写的商业计划书,一家家去找投资人。
他的真诚和杰夫的远见打动了第一批风投,亚马逊终于迎来了转机。
亚马逊从卖书起步,逐步扩展到电子产品、服装,甚至自建物流体系。
1997年,公司上市,股价像火箭一样飙升。
杰夫的身家从零到亿万,2021年最高时达到2123亿美元,稳居全球富豪榜前列。
他没有忘记父母的付出,把部分公司股份转给他们,确保他们的晚年无忧。
杰夫的成功离不开杰奎琳的坚持和迈克的信任。
杰奎琳从一个被社会冷眼的少女,成长为支持儿子追梦的母亲;迈克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移民,变成了家庭的支柱。
他们的故事说明,家庭的温暖和信任可以改变命运。
评论列表